“花旦王”、“美艳亲王”的美誉依旧家喻户晓,芳腔数十年来随着广播、影带、影碟的广泛流传,遍及有华人的地方,可谓芬芳萦绕,声艺传扬。
谈到粤剧,无人不识名伶芳艳芬。她虽然早在1959年已然退休息影,但她那“花旦王”、“美艳亲王”的美誉依旧家喻户晓,芳腔数十年来随着广播、影带、影碟的广泛流传,遍及有华人的地方,可谓芬芳萦绕,声艺传扬。在香港游广泛向内地开放的今天,更多的同胞可以在风光旖旎的尖沙咀海滨长廊著名的“星光大道”上,从这位恩平女儿留下的手印和签名中领略其在香港早期电影中的重要地位和辉煌成就。
可喜的是,近日十分低调的芳姐爱乡情切,破例接受了家乡记者的采访,给了家乡人民一个与之亲切对话的机会。
1、回想当年入梨园
记者:芳姐,您好!感谢您接受家乡媒体的采访。光阴似箭,转眼离您入梨园行已经有60多年了,隔着历史的长河回望您的童年时期,当时是怎样的机遇促成了您的选择?
芳艳芬(以下简称芳姐):我的原名叫梁燕芳,1928年出生于恩平县,其后移居香港。我10岁时在“国声粤剧学院”随白洁初师傅学戏,当时只是一种玩票性质,倒不是想进这一行,我日间仍在念书,晚间才到“国声粤剧学院”学戏。一年后便进入“胜寿年剧团”初踏台板,与红线女同当提灯宫女。二次大战时,香港沦陷,我便返广州,在大东亚公司天台的剧团当二帮花旦,由易剑泉老师为我取艺名“芳艳芬”。
在我16岁那年,适逢正印花旦失场,便代替其担纲演出,大受戏迷欢迎,自此升为正印花旦。1949年,我又赴香港与香港名伶新马师曾,在“大龙凤剧团”演出,以一曲《夜祭雷峰塔》成名,所创的“反线二王”腔,盛极一时。
2、拍摄150余部影片红透香江
记者:可能由于您的粤剧成就与影响深远,人们往往先入为主地把您定位为粤剧红伶,而对您在电影艺术方面的成就有所忽视。其实您拍了粤剧艺术片150多部,这在当时是一个突破。时隔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您所主演的粤剧艺术戏曲片仍大受欢迎,香港无线和亚视都经常播放您的《一枝红艳露凝香》、《一入侯门深似海》、《文姬归汉》等电影。您觉得电影与粤剧相结合难吗?
芳姐:50年代,随着电影业的发展,粤剧艺术也搬上银幕。为适应观众的需求,我接受香港电影公司的邀请,担任第一女主角。与名伶林家声、新马师曾、黄千岁、罗剑郎、任剑辉、何非凡、邓碧云等拍演粤剧戏曲艺术影片。其后曾组织“植利影业公司”自已拍片,我从影虽然只有10多年(1948—1959),却演出超过150部影片,从而在粤剧艺术上登上一个新的高峰,其中不乏香港电影史上重要之作,如《唔嫁》、《唔嫁又嫁》等是很受观众欢迎的作品;《红菱血》上下集、《洛神》、《梁祝恨史》、《六月雪》、《程大嫂》、《万世留芳张玉侨》、《马票女郎》、《琵琶怨》等甚受今天的电影研究者推崇。
我感觉,银幕形象脱离了粤剧程序和戏装扮相的束缚,其丰富多样角色远远超出舞台形象。银幕上的我更加活泼多姿、有血有肉又富于时代感。后来,香港电影资料馆还举办了“芳艳芬的银幕姿影”专题以及“芳艳芬的银幕与舞台演艺”座谈会,重映一些大受欢迎的影片以展示我表演艺术的多种形态。香港有一戏迷,精心设计并制作一对嵌有我的照片的耳环送给我,我每见到耳环就会回想到千万的粤剧观众对我的拥戴,因此而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