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昆剧,正处于复苏阶段,新人、新剧目、新样式正在出现,新兴的观众群也在成长。石小梅、施夏明,新老两代昆剧表演者,各自以自己的努力寻找和塑造新世纪的昆剧舞台。和他们有共同理想的人还有很多。
| |
施夏明扮演的柳梦梅(左)与单雯扮演的杜丽娘,散发着青年人的光彩。
6月中旬的南京,熙南里古戏台上,杜丽娘又千回百转地唱出了昆曲《牡丹亭》最广为人知的一段——《皂罗袍》。这位杜丽娘由江苏省昆剧院的20岁年轻旦角单雯扮演。让杜丽娘“出生入死”的那位柳郎梦梅,扮演者是新一代小生施夏明,清雅俊美,颇有书生气。舞台仿古戏台,飞檐画栋,台上一桌二椅,台前一片水塘,映着台上的流光溢彩,古意盎然。
同时,台上璧人后面是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随唱段放映水墨风格动画,力图把“姹紫嫣红、良辰美景”用视觉手段呈现出来。这出亦古亦今的《牡丹亭》,超记录地在不到2个小时内演完了整本《牡丹亭》的故事。
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新方式、新手法”出现在各个剧团的剧目上。江苏省昆剧院的《1699桃花扇》,用话剧的布景、舞台概念演昆剧,视觉震撼;北方昆剧院的《西厢记》,把最有“情色”意味的《佳期》一折完整搬上舞台,张生与莺莺在台上又脱衣服又演“床戏”,大大突破了以往尺度;香港进念二十面体实验剧团和江苏省昆剧院合作的《临川四梦汤显祖》,将传统昆剧与香港多媒体剧结合,使昆剧迈出国际化、实验性的一步......当然,《西园记》、《琵琶记》等传统剧目也赢得无数的掌声。对热爱昆剧的观众来说,昆剧演出的多样化让不同口味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表演方式。不同年龄阶段的昆剧演员们都有展现自己魅力的舞台,都有热切追捧他们的粉丝——从白发苍苍的老戏迷到还没走出校门的学生观众。
数百年流转,昆剧有过多次低潮,总被挽救于危难之时。上世纪初,有著名的“传字辈”昆剧艺人,将濒临失传的昆剧重新发扬光大;本世纪,昆剧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有“昆剧义工”白先勇力推“青春版 《牡丹亭》”,让昆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重新影响世人。现在,600岁的昆剧正重新绽放青春的光彩,虽然它的模样有了一些改变,但总会有年轻的杜丽娘唱起《皂罗袍》——常唱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