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六百年昆剧:传统与新生的大戏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戏曲新闻 > 正文
【字体: 】  

[组图]六百年昆剧:传统与新生的大戏


  捏戏

  石小梅这一代昆剧人对昆剧的创造力让后来者汗颜。真正让石小梅功成名就的是折子戏《桃花扇·题画》。这是一出原来没有的戏,是张弘为石小梅“量身定制”的。《题画》唱腔虽然在传统曲谱中有记载,但实际早已失传。石小梅夫妇颇有一股不畏难的勇气,悄悄地就开始重新创作这出折子戏,行话叫“捏戏”。这颇有挑战性。石小梅后来说,“捏”戏的前提要求很多:“是必须会戏多。以生行为例,巾生、冠生、雉尾生、穷生最好行行拿得起。好比一位厨师,作料齐备,方能烹调出符合顾客口味的菜肴来。二是剧种风格要把握好。三要布局合理。

  这出《题画》“捏”得颇成功,“像骨子老戏,又看着眼生”。1986年石小梅凭它夺得全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后,才将“捏戏”真相公布于众,让不少老戏迷都大跌眼镜。之后,石小梅夫妇一鼓作气,又编出全本《桃花扇》。此前,戏剧家欧阳予倩曾改编了原作,将男主角侯方域写成投降分子,大多数人已不知《桃花扇》原貌如何。石小梅的昆剧《桃花扇》首次抛开了男主人公投降的结局,表达“桃花扇底送南朝”的苍茫意蕴。石小梅版侯方域,有《荆钗记·见娘》中王十朋的影子,有《还魂记·拾画叫画》中柳梦梅的影子,也有《西楼记·错梦》中于叔夜的影子。“因为我都借鉴了这些戏。”2005年江苏省昆剧院排演《1699桃花扇》,用的很多还是石小梅版《桃花扇》的唱段,石小梅同时也担任剧中小生施夏明、张争耀等人的指导老师。

  新版的《桃花扇》和十几年前石小梅的版本相去甚远。恢宏的舞台背景、繁复的空间切换、靓丽的人物扮相,但对演员特别是男主角的要求则降低了。最让石小梅不适应的是台上那个被推来推去的红色小舞台。“我不喜欢这个小台,感觉它把我框住了,我在台上,四个角我都要,整个舞台都是我的。”石小梅一边讲一边举起双手比划:“戏曲讲究‘圆’字,举起手来,手臂要圆;跑圆场,也要圆。‘圆’让你的气很足,镇得住整个舞台。”但她并不排斥《1699桃花扇》这种新的理念,相反很赞赏导演田沁鑫的创举。“这样的设计适合年轻演员,适合这个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享受,这台昆剧就做得很美、很宏大,加上这些年轻靓丽的演员们上去,美轮美奂。如果换成老演员,艺术上精湛,但视觉上没有这么好看了。”石小梅觉得,有多种演出形式是好事。

  “跨界”

  在艺术上恪守昆剧传统的石小梅,在演出方式上却很敢突破传统。早在2001年,她就开始与容念曾的香港进念二十面体合作,融合传统昆剧与实验戏剧。此次《临川四梦汤显祖》就是一个重要作品。《临川》是一个新编昆剧,编剧依然是张弘,将汤显祖四大名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梦》串在一起,汤显祖自己成为主角,剧中用多媒体配合演出。“昆剧节上,《临川》在苏州演出,全场爆满,最终要临时增加座位还是坐不下。”石小梅对观众的热情很感动:“这样的演出有实验性,但更多的是原汁原味的昆曲艺术,足以打动观众”、“也有一些人骂我,说我去做这些不伦不类的演出,没有恪守昆剧的艺术纯粹性。对这些骂声我不生气。有人骂意味着人们在关注你。最怕你做什么都没有人理会。我想说,骂人的人,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昆剧。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也没有一定要遵守的死板模式。现在我们的昆剧有大剧场版、小剧场版、多媒体版、交响乐版......让更多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欣赏到昆剧,有什么不好?”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南都周刊   新闻录入:剑乐    责任编辑:剑乐 更新时间:2009/7/15 15:51:52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