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百戏之祖”惊艳千年古戏台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戏曲新闻 > 正文
【字体: 】  

[组图]“百戏之祖”惊艳千年古戏台


 
古戏台上的年轻版《长生殿》
 
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
 
上党梆子是当地最受欢迎的剧种
 
  昆剧的优雅与上党梆子的不羁在千年古戏台上相遇 早报记者 潘妤 图

  精致典雅的昆曲艺术,高亢激越的上党梆子,第一次相逢在山西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古老村落,在千年古戏台上同台演出,吸引了远近四方的村民前来观看。近日,上海昆剧团的全本《长生殿》远赴山西晋城演出。不仅整整四晚的剧场演出成为当地全城皆知的文化盛事,一次寻访古戏台的特别之旅,更成为两个古老剧种交流的一段佳话。
 
  在将近一周的山西行之后,这一次的演出之旅几乎给整个上海昆剧团的艺术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长生殿》中主演唐明皇的昆剧名家蔡正仁告诉早报记者:“我唱了一辈子的戏,但是这一次在千年古戏台的表演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而与此同时,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西晋城也是第一次迎来专业的昆剧演出,昆曲艺术的唯美精致,让当地人“惊艳”不已。

  昆剧到山西

  实是“回家之旅”

  山西晋城地处太行山南端、晋豫两省交界处的城市,是兼容了山西和中原文化的地区,最让当地人自豪的是,这个地区有着宋金以前的国宝级建筑53处,占据了全国的三分之一,有着“中国古建第一县”之誉。

  晋城戏曲的群众基础十分之好。也因此,在晋城的各个村落里,散落着很多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戏台。逢年过节,晋城人都习惯聚在戏台前,对于当地村民而言,听戏既是一种聚会和娱乐,也是祭祀和祈福的组成部分。这一习俗沿留至今。

  不过,昆曲艺术对于当地人而言却是一种陌生的艺术。演出的策划者、晋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军告诉记者,在晋城,演出最多的戏曲除了上党梆子,就是河南豫剧。而且当地观众更习惯在广场和村庄观看演出,很少有买票进剧场看戏的习惯。这一次之所以请来上海昆剧团演出《长生殿》,是因为此前他们在上海观看此剧后“一见钟情”。

  作为当地又一个文化盛事“国际围棋文化节”的组成部分,在晋城,整个城市都遍布着演出的宣传广告和横幅。尽管演出的最高票价高达380元,最低也要180元,但四天演出却场场满座。赵军说,虽然票价不便宜,但这样的演出在晋城很难得,所有搞文化的和喜欢看戏的都想来看一看。

  但在几天的交流过后,早报记者发现,昆曲艺术第一次回山西却是趟“回家之旅”。当地上党梆子研究会副会长吴宝明告诉记者,上党梆子虽名“梆子”,但历史上却有昆曲、梆子、罗罗腔、卷戏、皮黄五种声腔同台演出,早在400年前,昆曲就来到了晋城。而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团长张保平介绍说,早在1988年,他们还曾经演出过昆曲腔的《钗头凤》。但是因为昆曲的“曲高和寡”,这一声腔才慢慢地淡出了上党梆子的舞台。“现在只有那些老艺人还会唱昆腔,基本已经失传了。历史上昆梆本是一家,这一次上昆来演出,也可以说是昆曲回家。”

  《长生殿》让晋城观众

  变得“安静”

  上昆的全本《长生殿》演出被安排在了当地的晋城影剧院。而就在演出的前一天,当地最好的上党梆子剧团在这里演了一场折子戏。这个汇聚了3位梅花奖得主的演出,吸引了上昆的艺术家和演员悉数前去观摩。演出之后,除了感叹梆子戏演员的好嗓子,剧场里的热闹氛围让艺术家们心中生起不小的波澜。

  蔡正仁看完梆子戏的演出后迟迟睡不着觉,他和老搭档、昆曲表演艺术家张静娴不约而同担心起来,直到第二天《长生殿》的首演前,他们都在嘀咕:“我们昆曲这么悠缓,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有耐心看下去。这么吵的剧场,不知道观众能不能听得清。”

  然而,开场之后,剧场里几乎座无虚席。虽然昆曲的曼妙唯美和梆子戏的高亢激越大相径庭,但在场的观众却自始至终地沉浸其中。中场休息时,剧团的工作人员原本担心中途退场的情况也没有发生。第一天的演出结束后,一些观众显得意犹未尽。在晋城影剧院门外,一位观众用“惊艳”表达他的感受:“昆剧的表演真是优雅精致,剧中的服装、乐器,甚至是道具酒杯,做得都十分到位。真希望这类精品能多来咱晋城。”

  而更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四天的演出,晋城的观众一场比一场“安静”。由蔡正仁和张静娴压轴的第三本演出中,唱至最后一折“剑阁闻铃”,整个剧场几乎屏息凝神,工作人员也感慨,这和第一天上党梆子演出时的剧场氛围真是“两码事”。“原来昆曲的优雅,真的可以感染和改变观众。”

  两大剧种

  相逢千年古戏台

  对于上海昆剧团而言,此行最大的意外和收获,是和上党梆子艺术家在千年古戏台的同台演出。

  在晋城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岱庙里,有一座近千年历史的金代舞楼,这是当地保存最为完整的金代古戏台,系中国现存独一无二的金代戏台。演出当天,青年版“唐明皇”张军和“杨贵妃”余彬扮着彩妆,兴奋地站在参天古树包围下的戏台台阶上感慨,“我们从来没有在这么古老的戏台演出过。”而蔡正仁和张静娴也忙着合影留念,蔡正仁说:“我演了一辈子戏,这一次太特别了。”

  与此同时,冶底村的村民听说庙里要演戏,早早提着各式贡品,来到庙门前焚香拜祭,这也是当地的习俗“贺庙”、“开台”。而在岱庙门口一对断臂石狮子旁,村民们自发组织的一支迎宾乐队演奏起充满乡土韵味的迎宾曲,庙前一时鼓乐齐鸣,鞭炮喧天。村民们从八方赶来,拾阶而上。人群中甚至还有一位裹着小脚的老人,在晚辈们搀扶下赶来。涌来的人群很快就把戏台前的空地挤得满满当当。

  和上海昆剧团同台演出的正是拥有三位梅花奖得主的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开场之后,上党梆子《打金枝》拉开了演出的序幕。之后,张军和余彬表演了昆剧《长生殿》选段。两个剧团“你方唱罢我登场”,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吴国华、张保平、张爱珍分别献唱了《金水桥》、《潘杨讼》等选段,昆剧艺术家蔡正仁、张静娴、张铭荣则表演了昆曲《长生殿》、《势僧》选段。虽然两个剧种风格迥异,但优雅与不羁、温婉与铿锵、缠绵与高亢的交替组合却显得颇为奇异。

  古老的小戏台吸引了南北两地共6位中国戏曲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得主,77岁的看庙老人董发务介绍说,岱庙地处的冶底古镇是中国冶炼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一度经济十分发达,庙内古戏台早年间经常演戏,但最近的一次演出要追溯到1953年。这一次的演出,也算是这个古戏台历史上难得的一笔。

  记者手记

  戏曲交流期待更多“破冰之旅”

  山西之行印象最深的无疑是古戏台演出。“百戏之祖”昆剧和古老悠久的上党梆子同时回荡在千年古戏台,文化的沉淀感可以震撼所有人。而最让人震撼的是那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他们来看戏的感觉,更接近于一种仪式——那种发自天然的虔诚和欣喜,是现在大城市的剧场工作者很难感受到的。

  那天的演出结束后,两大剧种的艺术家坐在古戏台前的板凳上进行了一次简短的对话交流。上海昆剧团团长郭宇感慨于此次上昆山西行难得的文化意义,无论对于山西和昆剧而言都有点像“破冰之旅”。而上党梆子的艺术家们也表达了他们的“破冰愿望”。团长张保平说,上党梆子去过华北东北,也到过福建,但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上党梆子能再有机会越过长江。蔡正仁则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曲界经常有这样的剧种间交流。直到这一次在山西,才终于让他找到了半个世纪前的那种氛围。

  中国不同的戏曲艺术之间确实需要以合适的方式互相交流。昆曲《长生殿》除了有让上党梆子艺术家始终仰慕的精美雅致,也让他们看到戏曲在现代都市和现代剧场的生存方式。而上党梆子让昆剧人震撼的,是戏曲在中国大地依然还有着如此广阔深厚的生命力,强悍到成为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戏曲该以怎样的姿态立足于当代社会,该以怎样的方式生存于当下中国?也许,经常出去走走,经常进行交流,戏曲人会找到答案,也就有了始终不息并且前进的动力。

东方早报(上海)   新闻录入:剑乐    责任编辑:剑乐 更新时间:2009/8/8 19:34:32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