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金枝》看新中国60年
提起晋剧,就会想到《打金枝》,在晋剧的发展史上,这部经典之作对晋剧艺术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经多辈艺人的演绎和不断修改,使其成为三晋大地乃至全国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名剧。特别是解放后,丁、牛、郭、冀联合主演《打金枝》多次进中南海演出,并拍摄成晋剧第一部戏曲电影。20世纪80年代,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王爱爱、田桂兰、马玉楼、王宝钗等全面继承该剧,并为其赋予了强烈的地方色彩和精湛的表演技艺,深受山西父老乡亲的喜爱。
1997年香港回归时,《打金枝》还在香港首届戏曲节演出,引起很大的轰动。
2009年新中国60周年华诞之际,山西省梅花艺术团成立,选定投排的第一部戏就是经典剧目梅花版《打金枝》。
今年9月就要晋京演出,在当前更有了营造“和谐”社会的新的内涵。
五十年代:曾经辉煌
1952年10月,中路梆子和蒲州梆子组成的山西戏曲观摩演出团,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山西的戏曲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演员队伍和演出剧目都出现了新面貌。
1952年10月,中路梆子和蒲州梆子组成的山西戏曲观摩演出团,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献演了《蝴蝶杯》《打金枝》《赠剑》《闹公堂》《捉放曹》《藏舟》《西厢记》,丁果仙、牛桂英、王秀兰、冀美莲、张美琴、刘仙玲、郭凤英、乔国瑞、梁小云、王银柱等人获奖。这次观摩演出,对山西省正在进行的戏改工作是个促进,对老艺人自觉参加戏曲改革,起了鼓舞士气的作用。
1978年之后,《下河东》《审诰命》《将相和》《追韩信》《断桥》《虹桥赠珠》《三岔口》《秦香莲》《打金枝》《王宝钏》《金水桥》《白沟河》《薛刚反朝》《三上桃峰》等恢复了演出。接着,其它一些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也陆续回到舞台。
改革开放:大潮涌动
1987年,一台具有黄河艺术特色的大型民间歌舞《黄河儿女情》为山西舞台艺术赢得了空前的全国声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的改革开放号角,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一批经过认真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纷纷上演,并在1983年攀上高峰——这一年我省戏曲演出场次猛增至60431场,居全国戏曲演出场次第二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省文化厅提出了“振兴山西戏曲”的响亮口号,本着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创作现代戏的三并举方针,积极探索艺术改革、振兴的路子。
在以 “四大梆子调演”为主的一系列展演、汇演活动中,我省舞台出现了首次井喷式的繁荣,涌现出了《打金枝》《挂画》《打神告庙》《救裴生》《苏三起解》等一批精心加工的传统剧目和 《杨儒传奇》《宏图大业》《宋丑子》等多部新编历史剧。据初步统计,1983年至1991年间,我省共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近550部,数量确为可观。与此同时,戏曲现代戏创作也显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同期创作作品达110余部。临汾眉户剧团的 《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临猗县眉户剧团的 《胡乐乐小传》《唢呐泪》《山风》,长子县落子剧团的 《明花贤》,芮城县蒲剧团的《月亮滩的姑娘》,孝义县碗碗腔剧团的 《风流父子》,省京剧院的《一夜生死恋》等现代戏作品,都是剧团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1987年,一台由山西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具有黄河艺术特色的大型民间歌舞 《黄河儿女情》为电视时代的山西舞台艺术赢得了空前的全国声望。“文华奖”“文华新剧目奖”和多个文华单项奖标志着我省歌舞艺术的崛起,也开启了一个新的舞蹈流派——黄河艺术流派的形成。循着这条路子,省歌舞剧院又接连创排了民俗系列舞蹈 《黄河一方土》与大型歌舞诗剧《黄河水长流》,同样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充沛的人文精神轰动艺术界,三部作品被并称为 “黄河三部曲”,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气质和艺术风格。
近二十年:精品迭出
2008年在奥运重大文艺演出中,我省交响音乐会《黄河的记忆》、京剧《走西口》、歌舞晚会 《黄河情韵》、话剧 《立秋》、舞剧《一把酸枣》等5台剧(节)目参演,是晋京演出剧目最多、场次最多、演出时间跨度最大的省份
上世纪90年代,经过改革开放十年之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正经历世纪转折。我省的戏曲“杏花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起步。
1992年时,新创作剧目近150部(包括新创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和改编的传统戏),其中获国家级奖项的14个,省级奖项的75个。话剧、歌舞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黄河儿女情》与《黄河一方土》更在全国歌舞界产生了示范性意义。
在第十一届山西省“杏花奖”评比演出(展览)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杏花大奖”的评选。其评比参照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的设置办法,对参赛剧目做了严格限定:必须是原创剧目,同时要有获得梅花奖、文华奖、“二度杏”奖的演员参加演出,以鼓励新剧目创作和我省知名演员再攀艺术高峰。最终,山西省京剧院的《走西口》、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的《傅山进京》、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的《赵树理》、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的《黄河管子声》和临汾市眉户剧团的《祥林嫂》摘取了大奖。
进入新世纪,在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主抓下,由山西省话剧院推出的话剧《立秋》获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该剧囊括了当代舞台艺术界的所有最高奖项。2006年《立秋》和省艺术职业学院推出的舞剧《一把酸枣》双双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2008年,喜讯再传,山西省京剧院创排的京剧《走西口》入围2007年-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
2008年在奥运重大文艺演出中,我省交响音乐会《黄河的记忆》、京剧《走西口》、歌舞晚会《黄河情韵》、话剧《立秋》、舞剧 《一把酸枣》等5台剧(节)目参演,是晋京演出剧目最多、场次最多、演出时间跨度最大的省份,也是我省新世纪以来,在京文化展示和文艺展演活动规模最大、参演场次最集中的一次。在这个国际化的平台上,我省的文艺精品不仅成为山西的文化使者,同时也担负起与其他节目共同打造国家形象的重任。品质的升迁带来了境界的改变,也见证了山西文艺的大繁荣。
《立秋》《一把酸枣》《走西口》
精品工程铸造辉煌
进入新世纪,在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主抓下,由山西省话剧院推出的话剧 《立秋》获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该剧囊括了当代舞台艺术界的所有最高奖项,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文华大奖”,实现了我省在此奖项上零的突破;2007年获得 “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第一名;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特别奖。2006年《立秋》和省艺术职业学院推出的舞剧 《一把酸枣》双双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为我省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2008年,喜讯再传,山西省京剧院创排的京剧 《走西口》入围2007年-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目前正进一步加工完善,向十大精品剧目发起冲刺。在获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几部精品剧目又以其高尚的品质带来市场的加速运转。《立秋》至今已完成全国巡演500场,演出收入超千万;《一把酸枣》公演500多场,到访了5个国家和地区;《走西口》演出近百场,在以“四大梆子”为观赏主流的我省亦有不俗的票房成绩。
民营剧团:小荷露出尖尖角
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是为响应山西省委、省政府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指示精神,于2004年筹资创办的一所民营表演艺术团体。经数年不懈努力,已由当初的“晋阳嫦娥艺术团”发展成为集“梅花晋剧院”“杏花晋剧院”“戏曲人才培训基地”为一体的“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一个颇具规模的文化产业基地。
几年来,公司相继推出了 《莲花庵》《杨门女将》《宫变》《芦花》《逆子恨》《伐子都》等享誉三晋的精品剧目,打造出一支阵容整齐、作风严谨、装备精良、质量上乘的新型艺术团队。常年深入基层,送戏上门,足迹遍及京、沪、深、豫、陕及内蒙古等省市区,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赞赏。并且在省、市乃至全国性调演大赛中,“摘梅”“夺杏”,频频获奖;赢得 “龙头企业、民营典型”“省级剧团、大家风范”“突出贡献奖”“特别贡献奖”等荣誉和奖励。在全省民营艺术团体中独树一帜,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