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之用于舞台,与照明技术的水平以及人们的审美追求相关。在戏曲发展的历史上,只要演夜戏,就必须有照明。最初可用的照明工具,是松明、火把、油灯或者灯笼,要达到的目的是把舞台照亮,谈不到灯光艺术。
戏曲舞台的灯具不断有所改进。光绪八年(1882),上海引进了“电气灯,各戏园迅速采用,舞台灯彩大为改观,写实布景也开始出现。上世纪初,在连台本戏、文明戏的潮流中,舞台灯光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控制光源明暗,发明了光学魔术背景,创制了特技灯……当时京津沪等地的戏院都在试验把灯光应用于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国新技术被不断引进,中国戏曲舞台的灯光技术也日渐提高。不仅戏曲观众喜欢,就连一向尊重戏曲艺术传统的专家们也开始关注灯光对戏曲的价值。
如今,戏曲舞台的灯光设计,不仅在制作上更加精良考究,并且承担着控制舞台节奏、表现舞台时空、描绘人物形象等功用,成为常见的戏剧创作手段之一。
灯光进入中国的戏曲舞台,并非最近这一二十年,而是有着上述如此悠久的历史。然而,正是在这最近一二十年,戏曲舞台上的灯光越发地“喧宾夺主、“技术至上,没有和演员“四功五法的表演交相辉映。戏曲舞台毕竟以表演为中心,灯光究竟应如何运用,如何为“中心服务,这是一个需要学界以及艺术界共同回溯历史,探求定位,并在艺术创作中寻找答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