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一亮,锣鼓响起,台步轻移,长袖一甩,一群身着戏装的演员便登上了舞台。
台上咿咿呀呀地唱戏,台下是一片叫好声!
春节期间,在西湖区转塘街道几个村庄里,这样的情景几乎每晚都可以看到。
台上的20多个唱戏的,不是从哪个剧团请来的专业演员,而是转塘街道龙门坎村土生土长的村民,这些平时聚在一起“玩”越剧的农民,现在已经成乡间的明星,不仅在本村极受欢迎,连附近村庄也都抢着请他们去唱戏。春节前后,他们演出已经近20场。
戏曲让乡村变得更快乐了
龙门坎村群山环抱,是西湖区一个较偏辟的行政村,由于离城镇较远,村民文化生活相对枯燥,然而,因为有了这群热爱唱戏的农民,这个春节,村民们过得乐呵呵的。
大年初三,第一场戏在村里的篮球场上开唱了。演出还没开始,村民们就早早搬来板凳椅子聚在舞台前。
演员一上台,笑声就起了。台上的人就是平时的邻居,蛮熟悉的面孔,此刻脸上涂了油彩,打了腮红,穿上长袍短褂,哈哈,乍一看,都认不出来啦。
开口一唱,就更乐了,唱的都是农村家里短的事,细一听,还蛮有教育意义的。譬如那个女声越剧联唱《家中有老是个宝》,唱词是这样的:“有人说,老人是根烂稻草,勿会做事勿会跑,一天到晚劳叨叨,三餐茶饭少不了。——谁说是根烂稻草?家中有老真当好,管小人、把饭烧,蔬菜种得木佬佬,扫地抹桌洗衣裳,茶园治虫伊管牢,安心上班不牵挂,家中有老真当好。”原汁原味的乡土语言,
本村唱了,别的村抢着来请。里桐坞村唱了,外桐坞村又要求去唱,大清村、何家村在后面排着队呢。每个村一唱就是三天,三天的节目没一个重复。每到一处,都是欢声一片。“他们的戏虽然说不上专业,但是,就是好看,看着就是开心。”村民们如此评价。
一群人的热爱和坚持
这支由20多人组成的戏曲队伍成立于2009年,当时,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龙门坎村村委一直想做点什么。恰好,一个叫孙大正的老人从西湖区文化馆退休回村了。老孙是个浑身上下充满热情的人,14岁就登台唱越剧,退休之前一直负责指导农村文化工作。有了这个专家级的人物,村里的戏曲组很快就聚集了一群人。
村里的一个活动室成了这群戏剧迷的“家”。每个星期聚会三次,风雨无阻,从没有间断。虽然大家热情很高,但戏曲底子确实很薄,老孙就手把手地教乐器,一句一句地教戏文。几年下来,这支戏曲队渐渐有了模样,能演三四十个节目。除了传统的折子戏,老孙还自编一些新戏,像《家中有老是个宝》、《杭州西湖天下美》等等 。
几乎每个月,戏曲队都要在村里给村民演出。夏天的时候最密集,一个月要举行好几次纳凉晚会呢。现在,只要锣鼓一响,村民们就知道今天要演戏了,就会自动向村里的篮球场汇聚。
戏,都是免费看的,而演戏的支出费用都是自己贴的。服装、道具、乐器都是戏曲队的成员们自己掏腰包的。今年春节前,大伙还凑了15000元钱,添置了一个简易的可拆装的戏台,为的是让村民看戏看得更有感觉。
“排练条件简陋,演戏不仅没收入,还要贴钱,但是,大家却越唱越有劲。”老孙说,大伙对戏曲的热情很让他们感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爱看我们的戏,连十几里之外的村子都请我们去唱,我们觉得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