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山西金代戏曲砖雕展赴美 再现失传“战争百戏”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戏曲新闻 > 正文
【字体: 】  

山西金代戏曲砖雕展赴美 再现失传“战争百戏”


 山西金代戏曲砖雕展赴美受好评

  2月10日,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电子邮件出现在了山西博物院的电子邮箱中,这封信来自美国华美协会社中国美术馆,该馆长海蔚蓝在信中写道:“谢谢你们,大家都盛赞这是我们馆最好的展览,陈列太棒了。”

  2月7日,省博物院组织的 “生死同乐——山西金代戏曲砖雕艺术展”,在美国开展十多天里就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一致好评。其中,以“散乐百戏、祀天娱人”为主题的墓葬砖雕,向国外友人展示了千年前中国金代山西晋南地区社火、竹马戏、狮子舞等民俗文化

  2月10日,山西博物院收到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电子邮件,邮件中,美国华美协会社中国美术馆馆长海蔚蓝这样写道:“谢谢你们,大家都盛赞这是我们馆最好的展览,陈列太棒了。”

  据山西博物院发展部陈汾霞介绍,2月7日,省博物院组织的“生死同乐——山西金代戏曲砖雕艺术展”,在美国开展十多天,受到当地诸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其中,以“散乐百戏、祀天娱人”为主题的墓葬砖雕,向国外友人展示了中国金代晋南地区社火、竹马戏、狮子舞等民俗文化

  金代市井文化促使百戏流向民间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1115—1234年),是当时中国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权。在亡大辽灭北宋入主中原后,金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投戈息马,治化休明”。至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进入史家所谓之“小尧舜”时期。在此阶段,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北宋以来,流行的市井文化在金代继续发展,其中尤以戏曲最为突出。

  山西地处金国腹地,戏曲艺术发达,大量出土的金代戏曲砖雕,向世人昭示着那个时代的繁华。“山西金代戏曲砖雕以晋南地区所出土者为代表,表现了金代戏曲——金院本的面貌。”山西博物院发展部陈汾霞说,“所谓的金院本,就是在辽代教坊散乐和北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北方民间的民俗演艺传统发展起来的戏曲艺术,是金代市井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

  宋金两代恰是市民文艺兴起时期,城市中的百戏品种也甚多,而社火、竹马戏、狮子舞,本是宫廷娱乐却在农村日益兴起。而在这批出土的金代戏曲砖雕上,恰是形象地雕刻出了那个时代的表演人物、形态和形式,人们才得以见到金代山西民俗不为人知的一面。

  常见社火表演现千年砖雕上

  1981年,山西新绛县南范庄的金代墓葬中,共出土了一组九件乐舞社火表演砖雕。这九件砖雕分别砌于墓前室东、西两壁的障日板处,虽说砖面涂有墨但都是彩绘,壶门内则是以红彩衬底,用白彩勾勒边沿。

  “砖上雕刻的表演者面部眉目均用墨勾勒,个个裸身披帛,束着腰带,穿着黑鞋,步态踉跄,神情诙谐。有的敲击铜锣,有的吹奏横笛,有的肩扛大瓜,扭腰摆胯纵情舞蹈。”陈汾霞介绍时说。

  在“散乐百戏”单元中,体现社火的还有1965年在侯马市中出土的六幅乐舞砖雕,表演者均为少年儿童,女童较多男童较少。其装束男童或是额前梳着垂髫,或是戴着镶有花边的头巾;女童则是头上用蝴蝶结扎成双髻,衣着除少数赤膊外,还有带着项圈、手镯的,其余还有的是短衫、窄裤、窄裙,衣着服饰皆整齐划一。

  “比如说新绛县南范庄出土的砖雕,刻有两种表演形式,‘乔妇人’和‘瓜田乐’。‘乔妇人’其实就是一名男子乔装成妇人,其他人围着他唱闹嬉戏,在现在的社火中我们通常都能见到。而在砖雕上呈现的是两位表演者,一人男扮女装,穿着长袍披着头发,右手用手绢托着腮,故作恬怩。另一个人则拿着一把伞紧跟其后,步态夸张。‘瓜田乐’则是一人扛着个大瓜,表现出农民丰收的场面。这就是金代山西社火的表演场景,并且流传至今。”

  侯马市出土的社火砖雕则有表现战争生活的 “蛮牌舞”和 “扑旗子”,二者都是由儿童进行表演,各自手持长剑盾牌在小小的方砖上舞得不亦乐乎,但这两种表演形式已经失传,能通过砖雕的方式保留下来尚属可贵。

  生动雕刻少有的战争竹马戏

  竹马戏是民间纸扎工艺与歌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想必对于现代人来说再熟悉不过。所谓的竹马也就是民间艺人们用竹条扎成骨架,在外蒙上彩布或彩纸,经过艺术的加工就成了马的形状。竹马的腰间还要留出一些自上而下的孔,方便骑竹马的表演者将道具套于腰间。

  在1965年侯马市出土的砖雕中,也有竹马戏的身影,其中有两块拼接在一起呈一副“士马交战”图。据陈汾霞介绍,每组的表演者都是儿童,他们骑着竹马,个别穿着盔甲,手拿兵器相互格斗。尤其那些竹马是经过精心雕刻的,缰绳马鞍样样具备,竖着耳朵扎着马尾,连马脖子上戴的铃铛都生动细致地雕刻出来了。

  再看那副拼接而成的 “士马交战”,两匹竹马一进一退,进攻者拉弓射箭追赶败退者,而败退者一路拿着盾牌作掩护,场面可谓是惊心动魄,雕刻工艺更是堪称杰作。

  “在现代的竹马戏表演中,大多以祥和喜庆的表演形式作为内容,像这千年前表现战争场面的内容早已被弃用。现如今,也只能凭借这小小砖雕回忆那些不为人知的表演了。”陈汾霞说。

  金代狮子舞砖雕很罕见

  除了社火、竹马戏,狮子舞也是山西地方民俗的舞蹈形式。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咏西河师子》曰:“西河师子九州闻,抖擞金毛众兽宾,哮吼一声天地静,五湖四海奉明君。”描述了当时山陕地区狮子舞的盛行。值得庆幸的是,新绛南范庄、吴岭庄的金元墓中都有狮子舞的砖雕出土。

  陈汾霞告诉记者,模糊地可以看出,砖雕上的狮子是以竹条布帛制作而成,体型高大,样子威武却不失优美。六个孩童梳着发髻,穿着小棉袄,一同舞弄着狮子。还有两个孩童,分别负责敲锣开道和牵引狮子。

  “砖雕所呈现的狮子舞和现如今的舞狮如出一辙,而且戏狮题材在金元两代砖雕中很常见,只是在金元两代的墓葬中很少见。因此,这批狮子舞的砖雕很罕见。”陈汾霞说。

  厚葬风俗提升了雕刻水准

  在晋东南地区的丧葬文化中,墓葬都以壁画为主,砖雕为辅;晋南地区与其相反,壁画彩绘极其少见,多为细腻的素砖雕刻。

  “在墓室砖雕装饰内容方面,虽然全省各地区在表现墓主生前家居生活这一点上大多一致,但晋南地区特别是新绛、稷山、襄汾、侯马一带,却是以金元时期的杂剧表演、民间乐舞等作为其特殊的装饰内容和雕刻题材,这也证明了金代墓葬墓主的生前所好。”陈汾霞说,“再者,采用‘生死同乐’作为主题,就是向观众说明,墓主生前死后都要享受这些百乐杂戏带来的快乐,这也说明金代晋南贵族们崇尚厚葬的风气,而砖雕就是最直接的表现手法,同样也促使这一时期的砖雕技艺水平的提高。”

  此外,金代砖雕墓分布较广,山西晋南地区的侯马、绛县、闻喜、襄汾等地陆续都有发现,河南焦作、洛阳,甘肃兰州也有出土。而这批反映百乐杂戏的砖雕不仅充分展示了金代民间雕塑艺术的独特面貌,也用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为人们还原出了那一时期山西晋南地区的民俗风貌。

山西青年报   新闻录入:施宇    责任编辑:施宇 更新时间:2012/2/27 10:40:44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