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深入浅出“审美”京剧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戏曲新闻 > 正文
【字体: 】  

[组图]深入浅出“审美”京剧




  昨天下午,中国戏曲学会理事翁思再以《京剧艺术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为题,再登“扬州讲坛”。此次“扬州讲坛”首次采用表演与演讲相结合的方式。国家一级演员王新农亲自上阵,与省京剧院的十余位演员共同带来《三岔口》、《乌盆记》两个京剧名段。翁思再的演讲也由京剧展开,深入浅出地指导听众如何欣赏京剧,并道出京剧与众不同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三岔口》经典武戏揭示京剧的虚拟与程式

  京剧《三岔口》讲述了宋代三关上将焦赞被发配,任堂惠与店小二刘利华暗中保护,却因此误会,引起搏斗,说明身份后二人解除误会的故事。来自省京剧院的两名演员身着黑白两色戏服,精彩的武戏淋漓尽致地展现京剧的动作魅力,而惟妙惟肖的演出更将故事演绎得扣人心弦。

  “在这个舞台上,只有一张桌子,但是演员们却很好地将整个客栈的地貌以及身处黑暗的情形表演了出来。”翁思再说,这就体现了京剧独特的虚拟性:“京剧从一开始就明白地告诉观众,这是假的,完全通过艺术家的舞蹈和身段来表现。”

  任堂惠与刘利华摸黑对打的武戏,是《三岔口》的重头戏,“圆场、单刀对徒手、刀对刀等,这些在京剧中都有固定的程式。”翁思再介绍,程式化,也是京剧的特征之一,无论唱腔还是身段,都是组成京剧的零件,不同的零件组合就是一出完全不同的京剧。“听书听生书,看戏看熟戏。掌握程式语言,就能在各出京剧中看出门道。”

  如泣如诉《乌盆记》体现京剧文化的写意性

  “可怜我命丧他乡以外,可怜我身在望乡台……”《乌盆记》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京剧名段。缎商刘世昌为避雨,借宿窑户赵大家。赵大见财起意,将其毒死后,把尸体烧制成乌盆,后被鞋工张别古要账索去,刘世昌鬼魂哭诉,张别古代他鸣冤,包拯杖毙赵大。

  国家一级演员王新农是京剧老谭派的代表,在他凄凉的唱腔中,一出《乌盆记》令现场听众如痴如醉,几欲落泪。“唱腔是京剧的第一位,剧本可以用文本流传,而唱腔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遗产。”翁思再点评道。

  翁思再说,《乌盆记》的故事十分悲情,然而却不会让戏迷感到沉重,“这就是京剧写意性,演员可以随时跳出戏外,在剧情沉重时加点幽默,让观众不会那么沉重。擅入擅出是京剧演员的特点。”写意性,是京剧与西方话剧最大的区别。话剧讲究写实,所以不少悲剧让人十分悲痛,“京剧就是让观众在享受美的同时,不觉沉重”。

  京剧包含传统文化精髓,有“集大成”优势

  翁思再坦言,现代人对京剧有诸多误解。“有的人认为京剧不少内容脱离时代,其实,儒释道的传统文化都蕴藏在京剧中,就连水袖这个普通的动作,都蕴含了京剧的审美语言和价值。”

  昨天的演讲一开始,扬州表演艺术家李仁珍也登台表演扬州弹词开篇《西厢记》,翁思再直言扬州方言醉人。同时,他认为经历各个地域流传的京剧更具“集大成”的优势。“京剧是艺术的语言体系,全国观众都能听懂,各地方还能融入各自的地域特点,京剧也因此能成为国剧。”

  对于京剧面临继承与创新的瓶颈,翁思再说,京剧在越来越多国人的关注下,亟待更大的发展。

扬州日报   新闻录入:施宇    责任编辑:施宇 更新时间:2012/5/8 10:38:42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