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百家讲坛》主讲人翁思再,再度登上《扬州讲坛》,主讲《京剧艺术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这是《扬州讲坛》首次以演出和讲座相结合的形式举办讲座。著名艺人邝美云对此次讲座热心支持。
讲座现场,喝彩声不断。翁思再结合唱段,阐述京剧的本质特征,深入浅出,并教观众如何去听京剧。本报今特辑录现场录音,以飨读者。
各位《扬州讲坛》的粉丝,大家好。我是第二次登上《扬州讲坛》,感到特别亲切。这是因为我们扬州和京剧有不解之缘,我本人和扬州也有不解之缘。今天的这场讲演,是一次创新,也是《扬州讲坛》开坛五年来,第一次用讲座和演出相结合的形式来呈现。前半部分是表演,后半部分是演讲,在两出京剧的前后,我略加点评。
今天,我主要是想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想了解京剧,为什么这个国粹,有人会感叹不大容易走近。怎么才能学会看京剧?他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好东西。怎么才能拥有一把钥匙,打开京剧欣赏之门?我想今天,稍微解决这个问题,做一个传道之举。
1
京剧具有“虚拟性”
(现场镜头:京剧《三岔口》片段,江苏省京剧院演出)
大家看一下,现场像客店吗?没有房间,也没有门。请放心,演员自会用自己的表演把这个门、晚上的情景,用美丽的舞蹈和精彩的武打表演表现出来。
台上的桌子有两用,既是一张桌子,又是一张床。门,虽然看不见,但是完全表演得出来。这叫什么?这叫虚拟。
中国繁体字“戏”怎么写?旁边是一个“虚”。打仗不是真打,是假打。告诉你,是假的,是虚拟的。西方艺术是写实的。一个房间四个墙壁,有一面是打开的,给你看家里的情况。这是一种模拟。而我们中国的戏曲,不是对生活的模拟,而是以表演技术来表现。这是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戏剧最大的不同之处。虚拟性的表演很重要,刚才《三岔口》表现的明明是黑色,灯却亮着。如果现场黑灯瞎火,你们根本看不到表演。如果是西方来的话剧,一定是月光射下来,靠着余光你看到里面的情况。而京剧是在白天的情况下,告诉你,是晚上。
曾经发生一个故事,有一个现代戏《雪花飘》,写下雪天,公共传呼电话服务的劳动模范的故事。有人提出,需不需要在舞台上飘雪花。这个主演名家说, 台上下雪了,还要我演员干什么?这说明,我们京剧演员需要很多本事,这环境和天气不用写实表现,用演员的舞蹈和身段就可表现出来。
刚刚一出《三岔口》很好地表现出了京剧的虚拟性。《三岔口》是历来中国代表团出国演出的代表作。
2
京剧具有“写意形”
(现场镜头:京剧《乌盆记》片段,江苏省京剧院演出,名家王新农领衔)
京剧不仅要看戏,还要听音乐,听唱功,这里面如泣如诉的音乐,是京剧的一大特色。京剧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它的唱功。唱念做打,唱是第一位。尤其是唱腔的流派,能够在民间传唱一百年、两百年,就是由于这些唱段的留下,使京剧绵延不衰。因为剧本,可以通过文字流传,而音乐却并非如此,音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靠人唱。人不在了,音乐也就跟着走了。现在有一个提法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京剧的唱,有各种各样的板式,有规整的,有较散的,有快的,有慢的,多种名目。京剧的板式是比较全的,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感情。比如,昆曲,惯常都是一种优雅的姿态。京剧有伸缩性,表现力更强些。京剧的调子是三种,西皮、二黄和反二黄。《乌盆记》,三种曲调全有。
《乌盆记》中的主角手里拿一根马鞭,这根马鞭代表一匹活马,不必真马上台。倘若真马上台,台上肯定乱。上马、下马、遛马、奔马,都是一套舞蹈程式。京剧非常经济,时空转变非常快,这主要由于虚拟性假定性的表演。你看,走二门,到三门……一圈下来,几道门就过去了,但是你看不到一道门。一个将士骑着马,走一圈,千山万水就走过了。这是象征性的。这种表演,这种设置,对于舞台上的时空转变非常灵便,非常节约,一下子就能转变过来了。所以,西洋的人看到我们的表演,认为时空转换非常自由是东方艺术的极大魅力。
除了这个“虚拟性”,京剧还有“写意形”。写意,而不是写实,刚才我已经讲过了,我们肯定不可能把一座房子搬上去,也不可能把一匹马牵上台。而是完全靠演员的表演,所以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看京剧在一定程度上,是看演员的艺术,听演员的唱功,看演员的武功和身段等。所以,有人说,我怎么觉得演绎的过程那么漫长,你手指指就指咧,还要变换着花样。为什么?因为,这样好看,在表现一个动作意思的时候,还有舞蹈的身段,带有美学的思想在里面。不是表达出意思就行了,而是还有其他的美感。形式美在起作用。
3
写意艺术让人享受美
话剧也有很强的感染力,你比如说,当年解放区演《白毛女》,演出结束后,就有观众上去,把那个黄世仁打了一顿。观众真被感染了。话剧就是再现生活,演得像了,观众也进戏了。演员自然是要进戏,要塑造出这个人物的神来。
京剧,则告诉观众是“假”的。在芝加哥,有一个墓园,墓园里有一座合葬墓,墓碑上写着,这是一座最理想的演员和最理想的观众的合葬墓。大概是1907年,芝加哥演一出戏,叫《奥赛罗》,里面有一个坏人,这个坏人被演员演得很像。后来,观众忍无可忍。其中,有一个人在后排,站起来拿起枪,对准舞台上的那
个坏人,就是一枪,把对方给打死了。观众愕然。过了一会,这个打枪的人醒悟过来,知道出事了,又把枪对着自己,自杀身亡了。最终,人们就把这个演员和这个观众合葬在了一起。这就是写实艺术的后果。
写意艺术不是这样,它在让你看戏,受到教育之余,让你轻松,不让你感到沉重。你享受美,你不会纠缠在其间,睡不着觉。《乌盆记》里有凶杀,有死人,是蛮吓人的。舞台上呈现的是很严重的事态。如果这出戏,让西方的话剧来演,会演得很沉重,演得大家半夜睡不着觉,想这个问题。但是,京剧在演绎的时候,却是另一种方式。你要进戏了吧,我告诉你这是假的。三个小花脸,出来插科打诨,让你轻松一下,告诉你这是假的。他们的唱腔也是漫画式的唱腔。观众一看,就领悟了原来,是在演戏。演员随时可以跳到戏外,开一个小玩笑,让观众轻松一下。这就是京剧的假定性的好处。演员要擅于入戏,也要擅于出戏。我们可以非常轻松地看戏,欣赏舞蹈美,因为我们的京剧是以歌舞来演故事,歌舞本身具有审美的语言和审美的价值。
4
京剧具有“程式化”
有人跟我说,京剧节奏太慢。明明很简单的剧情,为什么那么复杂?其实,这里面都有功夫。京剧除了完成剧本的内容,还要让你欣赏到技术美。技术美体现在哪里?它的每一个零件都是事先打造好的。就这是程式化,就是有一种规定的技术的模样。比如说,水袖啊,武打啊,徒手打,有徒手打的规范。两个人讲好,打哪一套,立马就能心领神会,音乐一配,自然就合起来了。刀对枪怎么打,单刀对徒手怎么打,双刀对徒手怎么打,等等,都有一套程式。此外,还有龙套的套路。不管音乐、舞蹈,还是表演,都有程式。所以,演员在戏校、科班里学的时候,着重就是要学好这个程式,学会一个个“零件”。戏校出来,打造零件都会了。到了一个戏里面,怎么演?根据程式语言,组合出剧中的人物。换一个组合方式,就是另外一个人物。奥秘就在于,要把握好组合的技巧。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调节。
老观众对这一程式都了解,同样一出戏,今天看这位演的,明天看另一位演的。内容,观众都知道,每一个小零件,观众都熟悉。每一出戏,就屡演不衰,因为看一出戏就是看演员,看演员天才的表演,看演员如何用自己的办法来组合那些零件。所以,看京戏,要掌握一个本领,掌握程式的语言。从京剧的音乐语言,零件的大概规格,然后再去检验演员的基本功和才能如何,他是如何用程式的组合来完成这个戏的内容的。
5
听书要听生书,看戏要看熟戏
我们说,听书要听生书,看戏要看熟戏。刚才在演《乌盆记》的时候,下面有观众会唱,这些就是老观众,看出门道了。程砚秋和梅兰芳唱同一出戏,唱法不一样,奥秘就在其中。观众不一定是冲着内容去。
京剧的一个本质的特点,实际上就是九个字:虚拟性,写意形,程式化。掌握了这个,在学会了京剧的程式语言之后,大家就应该会看京戏了。
京剧的语言,都是音乐。其实,所有的戏曲,都是一样。京剧的哭笑都是艺术的表现,有节奏,有轻重。从生活中,提炼音乐性是艺术家的天赋。现在流传甚广的《梁祝》的旋律,就是从“妹妹啊”的语言韵味中提炼出来的。一定是观众心上的旋律,捕捉了出来。京剧的语言有着非常充分的旋律性。
内容是京剧的一个支架,是来表现形式的,是来表现美,表现演员的天才的,表现演员艺术的领悟力、驾驭力的。看京剧往往是看角。
那是否京剧的内容、剧目就不讲究了呢?那肯定不是。京剧的剧目约有3800出,在京剧辞
典里的条目大概有5000多,有的已经失传了,有的很雅,有的俗一些。虽然落差很大,但都生动表现了古代生活的一部分,传达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
6
京剧认知的
两大误区
戏曲是传道的,保留了儒释道的文化精神的。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受了文化的精髓。有人误以为京剧的思想陈旧落后。京剧中的忠孝,不见得都是愚忠愚孝,大家有时在欣赏的时候,忘记了戏里面蕴含的深意。我们知道《伍子胥》这出戏,这出戏形象地印证了孔孟之道的君臣之道是建立在双向关系上的。这是一个民本思想,社稷为重,君为轻。无论是孔孟之道的经典思想,还是《伍子胥》戏里表现的思想,都是民本思想。有非常积极向上,今天还能用的东西。
古代大量传统文化思想,都表现在传统戏曲中。它是一种文化遗产,有很多积极的精神。总的说来,现在,对京剧有两大误区,一个是认为节奏太慢,其实,这正说明京剧需要观众静下来,慢慢去品味。看京剧也是需要一定的训练的。而且,看京剧最好到剧场。第二个是说京剧的思想落后。其实,京剧会给人启发,好处,得益。
京剧和其他的地方戏不一样,是集大成者。地方戏有的,京剧都有。京剧是广普型的。它对地方戏曲进行了吸收优化。京剧就像海绵一样,吸收其他内容。比如,在京剧中,有昆曲的唱腔很自然,但在昆曲中唱京剧,人家就会纳闷,不承认了。
京剧的包容性很强。现在,京剧的创新遇到了瓶颈,期待着进一步振兴。
【扬州情】
扬州方言真好听
在今天讲演之前,我想请我扬州的朋友李仁珍登台,演唱扬州弹词开篇《西厢记》。当年,她到上海演出,我是记者,我很感动,写了报道。上次,我来演讲,她也来演唱。今天,我们先来听一听扬州弹词的味儿。扬州这个地方的乐感,空气当中弥漫的群众的智慧和音乐智慧,在江苏是第一流的。如果在江苏省的江南、江北城市中各选一个代表性的音乐城市、文化城市,非苏州、扬州莫属。
一段扬州弹词,拉近了我们和扬州观众的距离。扬州方言真好听。我有一个70多岁的老朋友,他说,他定期要从上海到扬州。到扬州除了玩瘦西湖,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经常到小学、中学门口等学生出来,听他们叽叽喳喳讲扬州话。他说,翁老师啊,你不晓得,扬州话真好听啊。凭我对戏曲史的了解和研究,凡是剧种多的地方,一定是方言好听的地方。一个地方剧种少,方言就不敏感。戏曲、小调的韵律,出自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