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放不下的昆曲老戏骨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戏曲新闻 > 正文
【字体: 】  

[组图]放不下的昆曲老戏骨


 

  中国昆曲博物馆坐落在苏州平江路上一条幽径的小巷内。每周一到周四的上午9点,昆曲博物馆正对着古戏台的大殿内,都会出现13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架上摄像机,戴上髯口,穿上厚底靴,走上戏台……笛声响起,细腻委婉的水磨腔开始回荡在大殿内。

  他们都是已退休的昆曲演员。其中最小的68岁,最大的已近80岁。打他们15,16岁起,他们就在一起学昆曲唱昆曲,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昆曲。三年多以前,昆曲演员薛年椿把师兄弟师姐妹们召集在一起决定再为昆曲做件事。薛年椿说:“我们现在主要工作是恢复我们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跟老师学习的传统戏,我们通过回忆把它(排演)恢复出来,录下来,作为资料保存下来留给后人参考。”

  70岁的朱文元补充道:“我们这一辈演员是老老实实地学传统,老老实实地演传统。从我们小时侯(学戏)到现在(昆曲)肯定是有变化的。变化是正常的。但是有的变好了,有的变坏了。变坏了的话,就将贻误子孙。我们录资料的目的就是供后人研究。”

  朱文元和薛年椿是同年进入昆曲剧团又同年退休的。老哥俩在舞台上合作了一辈子,想不到70岁的年纪还能在一起排戏。薛年春说:“我们十几岁就在一起共事的,共事五十多年了,现在都是七十多岁的老头儿老太太了还能在一起做一些事情大家还是很高兴的。”

  昆曲有六百年的历史,发源于中国东部的苏州,以委婉细腻的唱腔著称。昆曲剧目多取材中国明传奇(小说),一个完整的昆曲大戏需要唱上几天几夜,因此就有了折子戏的诞生。折子戏是一整出大戏中的精华片段,通常演出时间在两到三个小时。在中国历史上昆曲辉煌的时期,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街头巷尾传唱着昆曲,百姓对昆曲剧目、情节烂熟于心。在此基础上很多时候观众不需要去看整出大戏,只需花费两、三小时观赏一出折子戏就可品位到昆曲的韵味了。折子戏也因其短小精悍而成为昆曲的经典,流传了下来。而昆曲的基因也就在这些折子戏中。

  在历史上曾有3000多出折子戏,上个世纪初,存留下600多出,到朱文元和薛年椿他们这些70多岁演员身上还剩300多出。而今天随着他们这一代老戏骨的离开,连200出都不到了。

  面对这个现状,朱文元这些一辈子生活在昆曲舞台上的“戏骨们”忧心重重。

  朱文元说:“昆曲传承(如果)离开基因的传承,那这个昆曲就会有大问题,若干年以后(昆曲)就变异了。”

  昆曲是门综合性艺术,讲究唱、念、做、打、手、演、身、法、步。昆曲的唱腔很特殊,它的发音是基于苏州话的发音,软软的,有四声。唱腔变化无穷,即便是同一个曲牌(旋律)在不同的戏中也是不一样的。昆曲的细腻、昆曲的美也就蕴藏在这些细节处:一个声腔的起转,一个眼神的变化,手指指尖的高低度,行走中步伐的尺度……这一切也注定了昆曲的学习只能是一对一地口传身授。

  朱文元和薛年椿他们这些老昆曲演员退休后,很多都在带学生,但所带学生数量毕竟有限。而且昆曲并不是一个人的表演,还要有配合。可是目前关于传统折子戏的影象资料很少,特别是剧团很少排演的那些折子戏,资料几乎没有。所以三年多前,薛年椿找到了朱文元,告诉他想这些老朋友们一起来录昆曲影象资料,朱文元很痛快地答应了。可朱文元的儿女并不理解,说这么大岁数还跑来跑去,万一身体坏了怎么办。朱文元很轻松地回答说,不怕,年轻时候跑码头身子骨有底。

  朱文元说:“我们年轻时候跑码头到各地演出,一个脸盆一个铺盖。我们那时候是走的坐船的。下雪天冰天雪地都过来了。”

  和朱文元一样,每个老人考虑的首先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昆曲。他们戏称自己是和时间赛跑的老头儿老太太。

  朱文元说:“现在我们抓紧时间录录像。这个星期大家身体情况是这样,下个星期可能谁就生病了,排演也就停了,很有可能这个戏就没有了。一切都很难说.你今天看他很健康,过一个月是不是健康,不知道。”

  13位老戏骨三年的时间里每周一到周四都会聚集在一起。他们自己联系场地,自己化妆、自己搬行头,搬桌椅,自己联系摄像师……而年轻时他们都是“角儿”,这些杂事从来都不是他们的工作,如今他们却乐在其中。

  舞台上的薛年椿、朱文元这些老戏骨们依然遵循着几十年前老师们传授的昆曲表演着,舞台下,他们将他们毕生所学整理录制下来,期待对后人有所益处。昆曲,是老戏骨们做了一辈子的事,也是他们放不下的“老友”。

中国网   新闻录入:施宇    责任编辑:施宇 更新时间:2012/5/19 10:55:55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