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月23日,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纪念日,重温《讲话》,仍倍感亲切,深受教益。《讲话》的核心,在于其所强调的文艺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包括文艺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出发点和目标,文艺家必须有人民群众的立场和人民群众的感情。《讲话》中明确地指出:“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或这两个问题解决得不适当,……就使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从外部从内部碰到一连串的问题。”
作为一名戏曲艺术工作者,从艺50多年来,亲历了我省戏曲艺术事业在《讲话》精神和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半个多世纪以来所走过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部分新文艺工作者和戏曲艺人相结合,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和《讲话》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出了一大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戏曲作品。如吕剧《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京剧《奇袭白虎团》、《红云岗》;柳子戏《孙安动本》;山东梆子《墙头记》等。这些戏曲作品几十年来久演不衰,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戏曲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党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继承传统,保护遗产的同时,对戏曲艺术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使其适应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使戏曲艺术在宣传人民、教育人民、服务于人民方面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以吕剧现代戏《苦菜花》为代表的一批新创作剧目在全国的比赛、汇演中获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践行了文艺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
《讲话》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多年的艺术实践,深深感受到这一论述的无比正确。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时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服务。对于这一点,我有颇深的体会。2010年,为了歌颂山东人民援建四川地震灾区的感人事迹,自己有幸参与了“羌风鲁韵歌舞剧”《鲁川情》的创作,深入援建一线,与援建队员和灾区群众一起生活,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震撼,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来的是有血有肉的作品。《鲁川情》在四川和山东部分地区演出多场,反映强烈,深受欢迎。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建立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方针,山东省委也提出了创建文化强省的要求,繁荣发展地方戏曲,是创建文化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戏曲艺术工作者,应继续沿着《讲话》指引的方向,不负时代重任,为人民创作出更多的新时代的戏曲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