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之年,痴迷川剧;动手写戏,已有4本。
生旦净末丑,昆高胡弹灯,流传巴蜀100多年。
川剧,你曾有过辉煌,锣鼓铿锵,一票难求;茶馆“围鼓”,热闹街头;票友云集,粉墨登台。这成了我童年的保姆,人生的大学。
我曾陶醉于人物的脸谱、婉转的唱腔、动听的音乐。这使我有了童年的天真、少年的欢乐。
现在人老了,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的发展,感受又有了新的变化。
“位卑未敢忘忧国”。为振兴川剧,老夫愿尽绵薄之力。2009年春天,正当“5·12”汶川大地震快一周年之际,我和80岁的乔元和老先生深入江油清莲镇采访灾后重建,创作了《“5·12”祭》。5月10日,这出小川剧在清莲镇上演,3000多名观众冒雨观看,镇政府还资助剧团6000元。当年正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和乔老先生又合作创作了川剧《解放绵阳》,连演4场,座无虚席。演出后一年多来,不少观众来电希望再演。绵阳市7名老领导和老干部联名上书,要求增拨经费,增加内容,重排此戏。2010年,绵阳投资一亿多的越王楼初步竣工,我和乔老先生又创作了大型新编历史川剧《越王楼》,再现大唐盛事,表现越王李贞的文治武功。市委书记对剧本作了“大力支持和鼓励”的书面批示,市政府拨了10万元启动资金。2012年1月,原市政协副主席、文史专家高显齐约我合作6场新编历史川剧《蜀相蒋琬》,再论蜀汉政权得失,重塑蜀相蒋琬形象,已经完稿,分管文化的副市长作了表示支持的书面批示。
创作川剧,我是个年老的新兵,总想在创意和表现上有所突破,让老观众认可、新观众接受,这很困难,但又知难而进。枯树上能长出脆弱的嫩芽,我也就心满意足了,算作老年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