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动反映西部农村科学发展的先进典型,展现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惠民的丰硕成果,为党的十八大献礼。6月6日晚,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宜宾市委、市政府共同打造的大型现代川剧 《槐花几时开》在北京中国戏曲学院剧场上演。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教育部纪检书记王立英、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侯雄飞、宜宾市委书记杨冬生等观看演出。
红色帷幕徐徐拉开。一阵鸟语花香,把所有人带到了川南农村。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下,飞来镇石头村选举村委会主任大会正在召开。经过全体村民的无记名投票,唱过几年川剧、在外经商的非候选人、非党员周兴元竟以“飞票”当选了村主任。这名与众不同的村官将会给信任他的村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大型现代川剧《槐花几时开》以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王家元当选村主任时的真实情景开场,把其带领村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先进事迹艺术性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槐》剧是以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干部、群众热情创业的生动事迹为创作原型,集萃宜宾各地新农村建设的鲜活经验,展现了在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指引下,农村大地迸发出的无穷创造力和巨大变化;热情讴歌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组织带领农民群众激情创业,建设美好新农村的奋斗精神;深情颂扬了“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槐》剧通过对时代题材的探索与尝试,找到了川剧与时代脉博相契合的关键点,宣传基层民主,践行科学发展,具有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现代意义。
《槐》剧一开场,周兴元不在选举现场,却“飞票”当选村主任,并得到党和政府的支持。他感受到民主的力量、信任的温暖,下决心带领乡亲大干一场脱贫致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借钱筹资、啃下搬迁“钉子户”,带领着全体村民苦干4年,石头村终于修好通往外界的致富路。“要致富,先修路。修了路就一定能致富?”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修路的同时,周兴元因地制宜,以科学发展的眼光为石头村寻找到了新产业——带领全体村民在石头缝里种李树。4年的辛苦终有报。当雪白的李花绽放,石头村旧貌换新颜,引得台下观众阵阵惊叹。
当李子红透,石头村弥漫着收获的喜悦时,一场晴天霹雳打碎了小山村的喜悦和宁静。未经村民大会的同意,周兴元私自拒绝了大客户环球实业兴建水泥厂的合同,与搞花木栽培的大自然园艺公司签订合同。一时间,妻子的不满、爷爷的拒绝、领导和群众的责难,让周兴元四处碰壁受尽煎熬。
剧场里原本轻松的氛围变得凝重起来。“为什么小小村官如此难?”被停职查办后,周兴元一句高亢激昂的内心独白让所有人的心都跟着紧了起来。
“这样干,很简单,出政绩,可保官。利人利己都喜欢。”“怎容忍清清溪水被污染,怎容忍葱葱树木受摧残。急功近利、杀鸡取卵、滥用资源,吃的祖宗饭、却砸儿孙碗。”两种决定在周兴元内心激烈的交战,也紧紧敲击着台下观众的心。全剧在矛盾冲突中达到高潮。
周兴元在真诚的反思和戏剧人生的启发下,找到民主决策这把破解合同之争的钥匙,使村民统一了思想,最终选择了对环境有利的开发项目,带领大家真正实现了科学发展。《槐》剧又给观众提出了一个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绝不是石头村的特殊性,而是当下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编剧用戏剧的手法,批评当下新一轮大发展中那种“烧光后代柴、吃完后代米、挥霍后代物、穿尽后代衣”的急功近利政绩观,进一步强调了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要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石头村发出了“生产要发展、环境要低碳、生活要富裕、农民有尊严”的心声。
《槐》剧定位于反映当代农村题材的轻喜剧风格的正剧。戏剧风格的定位让剧中既融入了传统川剧“滚灯”、“耍帽翅”、“变脸”、“吐火”、“矮子身法”、“倒硬人”、“高下”等技艺,也突出了现代戏的诙谐、幽默的、更具观赏性的特点,吸收了不少四川民间流行的口语、俗语、俚语、双关语、歇后语、行话、俏皮话及传统戏词、现代歌词、网络段子等,以喻人情世态。如“八两花椒四两肉——麻朒朒 ”、“原配原装,合法健康”、“舍得宝掉宝,舍得珍珠换玛瑙”等语言,符合人物性格,俗不伤雅,增强了戏剧效果,使每个人物都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大有演在戏中,意在戏外之妙。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观看《槐》剧后表示,该剧为戏剧反映生活提供了很多经验,值得好好肯定,好好总结。他说,《槐》剧以新农村建设为题材,编得好,演得好,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非常好看。演员形象非常鲜活,突出地体现了川剧的特点,这次来北京演出,让这里的观众感受到了川剧现代戏的魅力。
“像这样现实题材的川剧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感觉很棒!”“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绝不是石头村的特殊性,而是当下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这样有思想性的现代川剧,我感觉很好。”演出结束后,观众表示,该剧的现实题材引人深思。
自2009年10月首演至今,《槐花几时开》已在宜宾、泸州、内江、自贡、成都等地演出230余场。
新闻背景资料
《槐花几时开》:《槐花几时开》是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其曲调采自宜宾地区一种被称为《神曲》的山歌歌腔,形成年代久远。60多年前,宜宾人喻祖荣在《神曲》的基础上,将该歌腔改编为了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槐花几时开》,并最终传唱全国。1951年,曾创作过我国第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大型管弦乐作品《长征交响曲》的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将《槐花几时开》改编为了钢琴曲,后来,该民歌又被蔡绍序、李双江等多位著名歌手进行演唱。在2004年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青年歌手雷佳正是靠着对这首民歌的成功演绎,一举获得职业组民族唱法金奖。如今,在以筠连县春风村为原型创作的大型现代川剧中,《槐花几时开》具有浓郁川南地域文化特色,意境悠远,主创人员经过讨论后一致通过定为该剧剧名,而民歌《槐花几时开》,也在该剧中大量穿插,作为承接剧情的铺垫。
王家元:“猫咡湾石头多,小的小块块,大的大坨坨,山穷水又恶,雨洗光坡坡”,这首民谣《石头歌》反映曾经落后的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的险恶地形和穷困面貌,那时候可谓是“群众盼致富,苦熬无出路;增收缺产业,天天怨干部”。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春风村一直都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1800元。
起初王家元是个商人,2003年,赚取了第一桶金的他回到故乡筠连。在县城买了房子,租了门市,办了采石场,并准备做点服装生意,照顾年迈的父母,也让娃儿好好读书。但2004年的11月,王家元所在的春风村举行了村委换届选举,不是候选人的王家元却被500多村民联名推荐选为村主任。原来每一次回家,王家元都把改变家乡的想法和大家摆一摆、说了很多好点子。因此在乡亲们眼里,王家元是能人,是家乡的骄傲,村民们都信任他,希望他能带大家走上致富路。
要想富,先修路。王家元上任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为春风村修建通往外面的道路,并向村民保证,“三年之内打通连接全村三个组的7.8公里长、4.5米宽的环形路。”在修路期间,他一直奋斗在第一线,20多天才回一次家;修路缺钱,他自掏腰包将自己10多万元的积蓄用于修路……通过努力,2006年年底,春风村7.8公里环形碎石路全面贯通,比王家元对村民的承诺时间整整提前了一年。道路的修通彻底改变了春风村的老百姓进一趟县城要花费半天时间的命运,方便了春风村与外面的联系。
路有了,可是开启春风村致富之门的钥匙在哪里?王家元开始思索着用产业带动村民致富,但春风村的特殊石漠化地质让他犯难,贫瘠的土地适合种什么?他开始常常跑农产品特色村,请专家为春风村把脉……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勾画出了春风村产业发展的蓝图:山下种李子,山腰栽花卉,山顶种茶叶。
短短7年时间,春风村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户户通便民路、家家用沼气、人人饮用自来水”,新建了一个600平方米的农民体育文化广场,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另外,在王家元带领下春风村还着力调整了产业结构,成立李子、花卉苗木和良繁茶叶3个专业合作社,采取 “支部+协会+农户”和“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产业化经营,依托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家旅游业,使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1800元提高到2011年的10050元。
2011年7月1日,王家元在全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宣读表彰决定,原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亲自为其颁奖。
目前,四川省正在大力弘扬“春风精神”,广泛掀起“乡学文建明、村学王家元”的“双学”活动,号召在全省建设1万个“春风村”。在刚刚结束的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上,“选准一个好书记,带强队伍;建强一个好支部,引领发展;找准一条好路子,兴村富民;弘扬一种好精神,凝心聚力”的“春风经验”被写进了省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小剧团走向大市场:《槐》剧是宜宾市在文化体制机制大胆创新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文艺院团的发展。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宜宾市撤销 “三团” (歌舞团、杂技团、川剧团),成立酒都艺术研究院,“老人”保留事业性质,由差额拔款变为全额拔款,解决了原“三团”职工的后顾之忧。成立演艺公司,面向社会招聘演员“新人”,以合同制的形式进行聘任管理。在全省范围内聘请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通过主创人员和外聘演员的示范、指导作用,培养本土的创作人员,提高演员素质。在“劳动、人事、分配”方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建立了“角色能上能下、演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对演员实行AB角制,制定了劳动纪律、质量监督、安全管理等制度,按照贡献大小,拉开收入分配档次,充分激发演员活力,进一步增强了剧组的凝聚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