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戴帽,自古以来,帽子,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装饰。在日常生活中如此,在戏曲表演中亦然。戏曲盔头,不同的造型和图案,不仅反映人物身份,还体现了历史性,传递当时历史文化风俗等多方面信息。
许氏戏曲盔头 戏曲行当有一号
漂亮的戏曲盔头
在戏曲盔头制作行当里,天津的许氏戏曲盔头有一号。著名武生李兰亭、李万春、叶盛章、银达子等戏曲名家和票友,都用过许氏戏曲盔头。清光绪年间,许新一开始创制舞台戏曲道具,自那时起,许氏盔头便一直流传下来,到了许振帮这辈,许氏戏曲盔头已经传了三代。
在我国传统戏曲道具中,盔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盔头共分四大类,冠、盔、巾、帽。盔头是以各种戏曲人物中的造型、身份、地位来确定的。许氏盔头制作创始于清光绪年间。那时,祖父许新一为养家糊口,开始创制舞台戏曲道具,并以挟包形式穿走于各班社和剧场的后台,以不断推销自己的产品来维持生计。他的产品,由于做工精细,技艺超群而不断得到众多班社、剧团和演员们的青睐和赞赏。
许新一,祖籍河北省侥阳县寺岗村,1926年来津,并在南市清河大街上开设了“新德庆”盔头铺。他一生育有六子,六子均自幼随他学艺,出师后,又都承袭父业分别制作戏曲盔头和靶子。民国时期,由于南市“三不管”,系茶园、落子馆和梨园戏曲演出聚集的地区,不仅给许氏盔头制作和销售带来许多商机,并且也使许氏盔头和靶子经常服务于著名武生李兰亭、李万春、叶盛章、银达子等戏曲名家和票友,故有“靶子许”之称。
夫妻二人分工协作
家传技艺不能丢 夫妻二人携手传承
天津解放后,许新一于公私合营之初,便携儿子、儿媳加入了天津戏衣戏具厂,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不仅使他们的祖传绝技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并且还得到了更有效和更充分的发挥和传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祖国的传统戏剧、戏曲艺术又重获了新生。许新一四子许宝亭已担任了第五绣花厂戏盔头制作车间主任,许宝亭之子许振帮,也进入了天津戏衣戏剧厂专攻盔头制作。
许振帮和妻子张春玲是许氏戏曲盔头的第三代传人。从小受家庭环境熏陶,许振帮非常痴迷于制作戏曲盔头,其子张春玲也是心灵手巧,在公公许宝亭的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以及丈夫许振帮的具体指导之下,掌握了祖传盔头制作的全部手工秘技。二人夫唱妇随,这戏曲盔头一做就是几十年。他们的儿子有时间也会和二老一起做。
画图样
许振帮说,京剧、评剧、越剧、梆子……这些曲种的盔头他们都做过。制作戏曲盔头有八个步骤:设计样子、刻活、掐丝、合里儿、沥粉、贴金箔(银箔)、点翠、安装饰品。越剧盔头与其他曲种的风格不同,图样上,以清新风格为主,京剧里讲究威严的龙,在越剧里只用草龙替代,以花为主要图案,风格简单。京剧盔头比较传统,要求也最严格,工艺复杂。根据京剧角色画图,男子的盔头一般以龙、蝠、云、水为主,女性盔头一般是以花、蝴蝶、凤为主。
给盔头点翠
盔头制作吃功夫 手工技艺不含糊
许振帮不善言谈,采访时,多数情况是妻子张春玲在介绍。刻活,就是用纸板刻下盔头上所需的图样;掐丝就是将铁丝按照刻活的花纹进行弯曲转折,掐成图案,粘焊在器物上;合里儿就是把铁丝加到盔头边缘的夹层里,有些男性角色,盔头要加一层纱,更耐用,刷一层氧化铁,可以保护盔头的胎型,耐用;沥粉就是让图案增加立体感;贴金箔(银箔)是增加盔头的华丽感,符合角色身份;点翠是用天蓝色的布料,给盔头贴上颜色,起到装饰作用;安装饰品也是最后一道工序,即把各种饰品分别安装在盔头上,完成整件作品的制作过程。
许振帮、张春玲夫妇制作的戏曲盔头
张春玲说:“制作戏曲盔头是个吃功夫的活儿。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动手能力要强,对色彩要有一定的认知,可以根据角色身份来搭配盔头上图案的颜色。一个丞相的盔头需要一个星期完成,如果制作一个凤冠,则需要20天的时间。”当然,也有时间比较短的盔头,许振帮说,一般的软螺帽用家常布料制作即可,大概两天左右就可以完工。如果不受潮,保存得当,盔头可以保持很久。夫妻俩各司其职,张春玲画图样、点翠,做些细致活儿,许振帮则负责刻活、合里儿等力气活。
妈祖像上面的小型戏曲盔头也是夫妻二人作品
制作戏曲盔头,除了工序多,工艺复杂以外,使用的布料和胶也非常讲究。张春玲说:“一般用绸缎来做盔头,因为绸缎比较服帖。另外,各部分的贴合,则用骨头熬制出的骨胶来完成。骨胶粘布料,是祖上传下来的工艺,不影响布料的颜色。一般都是我们买回来骨头自己熬制。”张春玲说,贴布料、贴金箔的时候,要看火候,贴早了没有亮度,贴晚了就粘不牢靠。一般春秋时节做盔头最好,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骨胶不爱干。
许振帮18岁起,就和父亲许宝亭学习盔头制作。做了几十年的戏曲盔头,许氏盔头早已名声远播。如今许振帮和妻子张春玲仍在制作盔头。一般客户拿来样子,夫妻二人一看便知如何着手制作。他们的手艺已经烂熟于心,精进无比。每天都在忙碌赶订单,一年365天,他们只能够在春节时休息几天。
做了几十年盔头,那些趁手的钳子、刻刀、剪子等工具,也跟了夫妻俩几十年。许振帮用的刻刀是自己做的,很顺手。采访中,老夫妻俩还在忙碌着,边和记者聊天边工作。目前,许氏戏曲盔头是和平区非遗项目,正在申报市级项目。
说起许氏戏曲盔头的制作技艺,夫妻俩略露焦虑之色。因为制作过程完全靠手工完成,耗时间,又不能批量生产。最难的,就是这手艺需要下苦功夫,得坐得住,吃得苦。现在年轻人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老两口还在坚持接订单,赶活,他们希望,能够把这个手艺多延续些时间,也希望能够遇到有心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把祖传的技术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