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晚,北京大学某教室。著名作家白先勇以《传统与现代从青春版〈牡丹亭〉及新版〈玉簪记〉的制作讲起》这一讲座结束了该学期《经典昆曲欣赏》的课程。白先勇非常激动,他说:“昆曲之美体现了中国的美学。我推广昆曲,不光是为剧种,更希望借着昆曲这个载体,让大家体验到中华文化之美。”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昆曲是什么?对于记者来说,它大概等同于语文课本中汤显祖的《牡丹亭》这几个字眼和电视里迫不及待要跳过的戏曲频道。
因采访昆曲这个选题接触到几位采访对象,当他们得知记者尚是昆曲门外汉时,不约而同地推荐:“你一定要去听一场昆曲”,且信誓旦旦“你肯定会爱上它”。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年轻的副院长向勇,更是现身说法:“2004年我去苏州大学看青春版的《牡丹亭》,是我第一次真正走入昆曲的剧院。应该说我被昆曲深深地打动了,它的唱腔、它的舞姿、它的曲调、它的文本。青春版《牡丹亭》一共9个小时,每天晚上演3个小时,我连续看了三天。”
昆曲有大美,昆曲却又被许多人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牡丹亭》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念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正因如此,著名作家白先勇投身于昆曲的传承事业,他要把这满园的春色推送到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眼中。
2003年,白先勇与苏州昆剧院合作,改编创作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他说:“我要做一出经典大戏,借机培养一批有才的年轻演员,进而把年轻观众唤回来。”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之后在海峡两岸各大高校,在美国、英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家巡演,到去年底达200场才封箱。
昆曲之美让台下的观众如痴如醉,正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白先勇至今难忘这些场景:
2008年4月,在中国科技大学演出,“中科大学生多是学习理工科的,演出那天,礼堂1800个座位却涌进了3500人,地上坐得满满的。演了三天,观众一天比一天多”。
2009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次公演,演出完毕晚上11点,在寒风中学生们排起长队等他,只为说一句“谢谢你把这么美的东西带给我们”。
美国的演出盛况空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演出结束后,全场起立,集体鼓掌,为异国的艺术喝彩。
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者
2001年,中国昆曲被首批评定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叶朗说:“昆曲入选有两个含义,一是它很宝贵,二是它的生存出现了危机。”
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艺术,被誉为“百戏之师”的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明朝时昆曲极为流行,很多人喜爱昆曲到了“无日不看戏、看戏无日夜”的状况。明朝万历年间,昆曲成为宫廷大戏,被称为“官腔”。
几百年过去,昆曲已不复当年盛况。这个文人雅士的精致爱好,被普通大众敬而远之。在追逐效率的当下,昆曲则更被视为陈年旧货。
而在白先勇看来,“昆曲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是不同的艺术形式糅合而成精致艺术。它的唱词如诗般美不胜收。它的音乐以笙箫管笛为主,婉转缠绵。它利用水袖的线条来表现舞蹈之美,跟中国的字画、书法是一套文化符号。昆曲将中国抒情诗的传统,用歌和舞呈现在舞台上”。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华玮认为,白先勇把600年前的剧种搬上21世纪的舞台,让它重放光芒,“既是要绵延昆曲的精髓,更是要彰显中华文化之美”。
白先勇曾说:“从19世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列强入侵,我们最大的伤痕是我们对民族的信心失去了,不懂得什么叫好,什么叫美,什么叫丑。”“当务之急,我们应该把之前失去的美感找回来。昆曲可以让年轻观众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重新发现中国人的感情表达方式。”
除了表演,在白先勇的倡导下,两岸四地的北京大学、苏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设立了昆曲课,并开启了昆曲传承计划。
作为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执行者之一,向勇深感昆曲教育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启蒙作用以及传承昆曲在我国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上的意义。
“早在近百年前的1917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就将昆曲引入了北大。那时中国国力衰弱,大背景是一味地学习西方,但蔡先生依然坚守要把中国最传统精髓的东西展现出来,这是在向西方学习中的一种民族自信。这种自信在今天同样重要,我们有自己的文化基因,我们要珍视它、呵护它、传承它、创新它。”向勇说。
人人都能爱昆曲
华玮是北京大学《经典昆曲欣赏》的授课者之一,在京期间她接受了记者的访问,她笑言“千万不要被昆曲是门高雅艺术而吓到不敢接近”,她说:“昆曲虽高雅却不艰涩。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昆曲,有人喜欢的是昆曲的唱腔,有人爱的是翠笛悠扬,有人欣赏的是唱词。”
对华玮来说,昆曲就是“生活里的诗”。下雨天,放上一盘昆曲,泡一壶茶,手里干着自己最喜欢的事,便是她逃离纷纷扰扰世俗生活的一种方式。
昆曲属雅部,它的文本是文言文,诗词的境界比较高雅,节奏比较缓慢,似乎与当下的社会有着太多的疏离感。但又正是这种细腻、婉转、精致与唯美,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元素,进入当下的生活,来安顿我们的身心。正如于丹把昆曲称为自己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慢活”,因为“人不慢下脚步,怎么能看见自己?不从容怎么来得及做梦?”
而如何减少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疏离感,让失落的传统文化重新走向鲜活的现代生活,也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在昆曲传承中正在探索的一项工作。向勇说:“我们常常说的传统文化,总是记载在书本之上、埋藏在黄土之下和传说于口头之间,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能让普通老百姓爱得起来?梁漱溟先生就曾说"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法"。昆曲的传承并不仅呈现为舞台艺术,我们应该要让昆曲这样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世界、人生愿望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