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遂昌昆曲:从明清传唱至今的幽雅从容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戏曲新闻 > 正文
【字体: 】  

[图文]遂昌昆曲:从明清传唱至今的幽雅从容


  由省城杭州往遂昌的高速路相当好走,从杭新景高速一路下来直接进入龙丽高速,沿途大树参天,冠盖亭亭,浓荫蔽日,一路行来,绿色渐深渐浓。进入遂昌著名的神龙谷,则是一条幽深的峡谷,谷两旁是铺天盖地的绿,谷间一条小河清可见底,光滑的鹅卵石在河底闪着诱人的光泽。行至半途,在栈道上惊见银龙倾泻而下,才发觉在这条柔美的爱情谷里竟有着落差高达300多米的瀑布,的确气势如虹,宛如神龙出山,而且在深冬枯水季节还有这么大的水流,的确罕见——怪不得此谷名叫神龙谷。从神龙谷到南尖岩车程不到一小时,极目远眺,瀑布曲曲折折九级蜿蜒而下,宽阔的山谷里有大片的竹海,风过时拂起阵阵竹浪,千亩梯田相伴着泥墙瓦屋的农家,偶有耕牛悠闲地走过。阳光温暖地照着大地,给这一切镀上一层令人目眩的金色。

  浙江遂昌山区的普通农民至今仍然保留着自明清以来幽雅从容的昆曲爱好。

  遂昌石练镇淤溪村据称是当年遂昌知县汤显祖作诗吟曲之处。我们去村里那天恰逢天空袅袅飘忽着“雨丝风片”,山清水秀处隐着一幢幢农舍,踏上青石板曲折小路即闻村民悠扬拍曲之声:“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循着悠扬的音乐声我们来到祠堂里,看到几个村民正悠然自得地拉曲弹唱。80岁老太公赖喜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十番传承人,不唱曲时坐在竹椅上轻摇蒲扇不说话,一说到昆曲马上双眼放光,说他能唱下整本《牡丹亭》。身边白发苍苍的老伴赶紧拿来泛黄的曲谱,他看着那上面天书一般的工尺谱,一字一顿开唱:“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围在赖老伯身旁,弹月琴、拉二胡、吹笛者全是四五十岁的农民。52岁的简衫村妇怀抱起月琴开口唱曲时浑然一青春少女的娇羞模样。他们坐在青苔渗渗、花木疏朗的古祠堂天井当中,脚上趿着沾泥的拖鞋,却把一个旧时深闺女子的伤春感时唱得委婉流转,声声皆带“吴音相媚好”的南曲之风。

  牡丹亭》之乡野版

  因赖喜能年事渐高,51岁的农民黄加法现在成了淤溪村昆曲十番的领头人。他最拿手的是笛子二胡,当然,如有需要,锣鼓、月琴也都可以上手,对于昆曲十番的来历和传承历史也能说得头头是道。黄加法告诉我们,明万历年间,汤显祖任遂昌知县五年。期间,汤显祖把昆曲带到遂昌,民间形成了演唱昆曲的传统。十番是明代晚期流行于江南民间的一种器乐表演形式。它以十种乐器组合,轮番演奏多个曲调,故称十番。十是数量,番是次,十番意为多种乐器重复多次演奏。

  各地的十番因乐器组合不同和演奏的乐曲不同,形成不同的风格特征。从形式来讲,有“文十番”、“武十番”之称;从内容讲,又以内容和地域而称。遂昌十番以演奏传统名剧《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长生殿》、《浣纱记》的昆曲曲牌,在各地十番中别具一格,称为“遂昌昆曲十番”。

  清末和民国期间,遂昌民间昆腔班、坐唱班、锣鼓调和十番的表演尤盛。在县城和大柘、石练、湖山都有十番队,还有女子大班、小班十番队。其表演方式主要为迎神庙会和春节灯会时游行演奏,当然也在喜庆堂会和节日设座演奏。

  那位拉二胡的妇女名字很好听,叫上官菊芳,今年42岁,二胡刚学不久,平时还是唱曲为多;吹笛子的女子名叫朱月婷,原先并不会吹拉弹唱,嫁到这村里后耳濡目染也渐渐喜欢上了昆曲十番的优美动人,现在她在村里唱杜丽娘已很有点名气;给我们留下很深印象的弹月琴妇女是其中年纪最长者,今年52岁了,但戏曲文艺延长了她的青春,她的身材脸容全然没有沧桑之感,回答我们提问时的低眉敛容浅笑就像少女一样。

 
  《牡丹亭》之青春版

  白先勇先生致力昆曲传播,一大功绩是推出了青春版《牡丹亭》,其亮丽风景让观众为昆曲之美惊艳着迷。

  遂昌的昆曲十番也有赖于年轻身影的舞动。毕竟岁月像一把刀一样,纵然良辰美景依旧,但沧桑痕迹已刻在那些老去的杜丽娘、柳梦梅身上脸上。遂昌政府主管部门与当地许多昆曲爱好者联手,2008年底在县城中心显眼位置办起了一座典雅的“古乐坊”,集旅游、戏曲、休闲、餐饮于一体,招聘了一批二十来岁热爱昆曲的青年男女长年排练演出。如今这一演出团体属县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管。

  古乐坊布置类似于从前的戏茶园,墙上是古装仕女挂画,一壶一杯皆有雅趣,人们围桌而坐,面向舞台,于悠闲中欣赏昆曲十番的美妙唱腔和飘然水袖的舞韵。这些青春版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年纪基本都在二十二三岁上下,进古乐坊既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也是生计所在。古乐坊一共14名演员,基本月收入1300元,再加上岗位补贴、全勤奖、住房补贴,以及不断有人外请的演出,月收入在遂昌本地可算中等了。24岁的吴燕萍原是机关里的文秘,现在是《牡丹亭》的主要演员。蔡慧静毕业于松阳师范,是古乐坊演出团队的骨干,她演唱、舞蹈、二胡、月琴样样都会,各样角色都能胜任,演过的角色有:杜丽娘、柳梦梅、春香、茶婆。

  《牡丹亭》之少儿版

  因历史原因,遂昌昆曲十番沉寂几十年濒临失传。

  1984年,遂昌县文化馆进行民间普查过程中,在湖山乡奕小村恢复昆曲十番队,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全县文艺汇演。

  近年来,汤显祖文化在遂昌日渐隆盛,县文化馆根据传统十番中《牡丹亭》“步步桥”曲牌改编成器乐合奏曲《钧天新乐》,参加全省音乐舞蹈会演获奖。而后,县政府又在县实验小学和石练镇小学建立起昆曲十番传承学校。在“牡丹亭之声”夏令营中,学校专门从省京昆剧院请来著名的昆曲表演家张老师和薛老师,教孩子们“声段课”和“学唱课”。

  604班的郑俊娴在她的日记中写道:“打从三年级起,我很荣幸成为了校白马少年艺术团昆曲演艺社的一员。前不久,我们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昆曲十番训练。这一次和前几次不一样,这一回我们要到新世纪小学去录音。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带着乐器到音乐教室集中训练,回到家后还要继续勤学苦练。这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经过几个星期的练习,我们信心十足地迎接录音的到来。星期五的上午,我们乐队成员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新世纪小学录音。既然是录音,那就必须是完美无缺的,中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杂音。重复再重复,一遍又一遍,我们不厌其烦地演奏着,为的就是能合奏出最完美的乐章。我们的演奏效果非常美妙,我都觉得好像是‘此曲只因天上有’啊,哈哈!”

  《牡丹亭》之出国版

  2012年4月20日,英国莎士比亚的故乡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48周年庆典活动中,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这两个誉满东西方世界的戏剧大师在同一个舞台上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当时,昆曲《牡丹亭》整剧在英国当地上演,在异国他乡也得遇众多知音。为使普通民众都能更接近中国古老艺术的风采,英国方面特意安排了《牡丹亭》的主要演员身着戏服走上街头让大家近距离观看。

  带队出国表演的遂昌县县委书记杜兴林为遂昌古老文化的复兴与走出国门激动不已,他说,在遂昌代表团抵达斯特拉福德的第2天,当地报纸《先驱报》就以头版头条报道了中国代表团参加莎士比亚诞辰纪念活动情况,并介绍了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英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在斯特拉福德市政厅礼堂,遂昌文化交流团被列入特邀嘉宾,斯特拉福德市市长比·道林为代表团的每一位成员亲自佩戴“荣誉市民”徽章。全本《牡丹亭》在斯特拉福德及考文垂市连演4场,好评不断。一位看完演出的英国观众甚至当场表示,他特别关注是什么让汤显祖在遂昌激发了如此灵感,写就了400年传唱不歇的传世经典。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闻录入:施宇    责任编辑:施宇 更新时间:2012/7/6 11:27:08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