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结束的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第六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苏州大学东吴曲社的曲友颇受瞩目,这是一支由苏州大学师生组成的曲社。而来自天津的朱玲老师是曲社成员之一。鉴于专业方向、科研成果和艺术特长,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朱玲做了专访,节目播出后,受到很多天津昆曲爱好者的关注,他们期待对朱玲的更多了解。昨天,我们对朱玲也做了一次专访。
朱玲,1980年11月生于天津,本科、硕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英语教师、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兼任天津市翻译协会会员、天津市昆曲艺术研究会会员。
谈起和昆曲的结缘,朱玲说:“冥冥之中每个人的气质、性格都与一种艺术形式相契合,直到有一天发现了它,便是"游园惊梦"了。”无论什么事,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这是朱玲的一贯宗旨。2005年春天,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来南开大学巡演。此前从未听说过昆曲的朱玲去看了,这一看使她的人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套用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话,叫做“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自此她开始定期参加天津市昆曲艺术研究会的活动,凡是能去看的昆剧演出一场不落,并且从2009年初正式跟随天津戏曲学校昆曲班毕业的老师学习昆曲的唱腔和表演。
早在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第一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全世界共有19个项目入选,中国昆曲以全票通过,位列榜首。“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昆曲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艺术成就最高,如果能把这门古老艺术介绍到西方,必将大大推进世界了解中国的进程。然而至今流传下来的昆剧作品中,只有极少数有英译本,并且多数是节译本,离走出国门的要求还很远。从事典籍英译研究出身又酷爱昆曲的朱玲觉得,自己应该并且能够为昆曲译介事业做些贡献。
2009年6月,朱玲借观摩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之机第一次来到苏州。“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苏州是昆曲的发源地,有着2500年人文历史积淀;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是全国典籍翻译研究的重镇,有汪榕培等知名大家,文学院的周秦教授不仅讲授昆曲理论和历史,还教授诗词写作、清工昆唱和曲笛吹奏。这天时、地利、人和的组合,使朱玲毅然决然地把攻读博士学位的地点选在了苏州大学。考博愿望得到了她供职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全力为年轻教师创造求学与深造的机会。自到苏州的两年里,朱玲共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一篇被收录进国际社会科学检索SSCI中;主持科研课题3项;获得荣誉奖励3项,其中天津市级一项。特别是以科研成果为依据评出的2011年度苏州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全校博士生只有17人获得,朱玲是所在外国语学院唯一的获奖者。
说起这些荣誉,朱玲却略感惭愧,她说,别的博士同学孜孜苦读时她往往都在“玩”平日里对昆曲和表演的投入让外人误以为她荒了主业,每年的中秋虎丘曲会、千灯巴城雅集、昆剧演出观摩场场必到,赶上个聚会、联欢还不时被拉出来演个节目,另外,她还被“封”为天津曲友驻苏州办事处主任的称号牵线搭桥为天津的昆曲迷来苏州参加曲会、观看演出提供便利。她说:“如果每个人都能去做社会需要、自己爱好又擅长的事,就意味着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了。经典昆曲《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为了爱出生入死、起死回生,我们今人的这点付出远不能及,唯有尽心尽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