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共同举办的第57届文化讲坛,于昨天举行。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外交学院原院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著名表演艺术家、联合国国际和平艺术奖获得者卢燕,著名二胡演奏家、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马晓晖,在澳亚卫视著名主持人卞其乐的主持下,共论“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王蒙:文化交流是人的交流
曾去过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王蒙,昨日以《对外交往的人性化》为题进行了演讲,他指出,文化交流的本质就是人的交流。
王蒙认为,和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朋友接触,跟和本国、本地区的老乡接触是一样的,应该坦诚,放得开,“我觉得这种交流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有相差特别远的时候,也有非常接近的时候,慢慢来吧”。
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这一热门话题,王蒙的看法是,“我个人不用软实力这种说法,因为文化不是实力,它是一种品质。文化的变化比较缓慢,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来发展、成熟”。
吴建民:中国形象,公众有责
吴建民昨日阐述的主题是《中国形象,公众有责》,他针对不久前发生的过激反日行为,强调损害国家形象的行为不是真正的爱国。
吴建民深切感觉到,世界对于中国的担心、忧虑乃至恐惧的情绪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严重,“今天我们谈形象太重要了。我想,塑造中国形象是跟世界打交道,那就得对世界有所了解。今天的世界最需要了解的是什么呢?时代感,时代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进入了以和平、以发展为主题的时代”。
吴建民不赞成用文化软实力一词,而代之以文化力一词,“这个文化要人家喜欢你,人家不喜欢,根本就没有什么软实力。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行动,让人家感受到,中国人很可爱、可亲近,跟你接近之后,可以得到很多的收获”。
卢燕:和谐共生是交流的最佳状态
卢燕把中美文化的交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想像。她说,早期美国人的心目中,华人的形象被一些负面的描述笼罩。第二个阶段是侵袭。中美建交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大量的美国电影、电视、书籍、音响制品等出现在中国市场,同时,中国功夫俨然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第三个阶段是共生。如今好莱坞制作的《功夫熊猫》,《花木兰》这些吸纳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动画片,受到世界观众的喜欢。
卢燕认为,在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一种文化试图侵袭或者征服另外一种文化,显然是不太科学的,应该看到文化的多元性,并且尊重文化的独立性、差异性,“尊重差异,推动文化的和谐共生才是文化交流的最佳状态”。
马晓晖:总能找到办法去碰撞
曾经举办了近千场个人独奏音乐会、用二胡“与世界握手”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马晓晖,也道出了自己的体悟,“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当你想要擦出火花时,总能找到办法去碰撞”。
曾经有人夸马晓晖手中的二胡,可以把世界上最寒冷的心给温暖了,马晓晖听后非常感动,“有一次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听了我的演出,他说你非常好,我请你给我们佛罗伦萨大剧院的音乐家做一场讲座音乐会,后来他又请我为以色列交响乐队做一次音乐会。正是他们对二胡的尊重和推崇,让我更加珍视中国的文化。有人跟我说,晓晖你再这样碰撞下去,有没有可能变成洋化了,就变成中国味不浓了。我说不可能,我的定位就是立足于中国、立足于上海,背靠中国,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