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少华(右)和古琴名家
竹禅画像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为人们所熟知的古琴名曲有《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渔樵问答》、《广陵散》、《平沙落雁》等。
琴事
在一间书柜顶上堆满成扎的宣纸,墙壁上挂着一幅灵动人物小品的办公室里,知名书画家、市政协文史委办公室副主任熊少华先生摊开他主编的《竹风禅韵———竹禅上人圆寂110周年纪念集》说:“这本画册可以说是目前最全面的竹禅书画集了”。
跟竹禅和尚一样同为书画家并同为梁平老乡的熊少华,也许是可以向我们谈论竹禅和尚最合适的人选了。高中毕业第一次去双桂堂,他就被寺中大量牌匾上精美的书法迷住。觉得双桂堂既是佛教胜地,也是一座艺术宝库。
当时已是一个书画少年的熊少华想不到,多年以后,他会成为双桂堂的首席文化顾问,双桂堂开山祖师破山的第一本学术传记《破山禅师评传》和双桂堂本身的传记《西南祖庭双桂堂》,都出自他之手;而双桂堂第十代方丈、近代著名画僧、琴僧竹禅和尚墓上的石刻楹联“携大笔一支,纵横天下;与破山齐名,脍炙人间”也是他写的。
这幅横联为“书画名家”的楹联是1901年竹禅逝世后,为双桂堂僧众所撰;2004年重修竹禅墓时,由熊少华敬题。他说:“遗憾的是,当时大家没有发现竹禅作为古琴大家的身份”。所以这幅应该是盖棺论定的楹联,现在看来,漏掉了竹禅最大的成就———古琴。
5月30日至6月10日在成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古琴艺术大展上,重庆梁平县文广新局及梁平县政协书画院联合举办《名家荟萃忆故人》古琴大碟首发式,全国一流琴人雅集献奏《忆故人》,改变了这个遗憾。
两张大碟收录了20世纪19位知名琴人演奏的最具代表性的《忆故人》共20个版本,其中还包括新挖掘和征集到的、从未正式面世的五个版本。从此,竹禅和尚集书画家、古琴家于一身,“诗、书、画、印、琴”五绝的形像,在《忆故人》的琴声中得以定格。
琴人
熊少华说:“竹禅是一个永不服老的乐天派人物,一个天涯海角漂泊无定的浪子,一个身穿袈裟的丹青妙手,一个精通古琴并能以琴说法的旷世高人,一个凡事无可无不可却又乐善好施的佛教信徒。”
竹禅(1824—1900),法名熹,又号主善、六八门人等,出生于梁平仁贤乡桐子园一个王姓普通农民家庭。
梁平自古有“金开银万比不到梁山一半”的民谚,说的是开县万县都没有梁平富庶,古有陆游、范成大等文人经过留诗,70年代后期江友樵、苏葆桢、冯建吴、阎松父等书画名家,曾在梁平的特产竹帘上画画谋生。
这样一个文风昌盛之地,正是竹禅的发祥地。竹禅在梁平报国寺出家十年,炼得一手好书画之后,就离开了梁平。关于他的出走之因,有一个著名的“花案说”,相传他与本县一位名门闺秀的私情败露,迫于女方家族压力,只好逃逸,“竹禅”顿成“逐禅”,浪迹天涯。
当他中年回归故乡时,献给祖庭双桂堂的厚礼,是他云游中从五台山获得的三件贝叶经中最为完美的一件,另外两件则分别送给了九华山和普陀山。
37岁的竹禅,经过二十年漂泊,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画家。但也许是为了求得画艺的更加精进,竹禅又走了,这一去,又是30多年,频繁往来于上海、北京、成都、汉口、南京及普陀山、九华山等地。
江海漂浮,故土遥远,很多地方都把竹禅当成本地人而忘记了他来自何处。峨眉山、温州江心寺、九华山、普陀山、武汉归元寺都曾把他记为本山或本寺画僧。竹禅也曾在一幅画中题道:“吾云游南北二京,两湖三江”。
竹禅在自己的传奇生涯中,还建立了自己的传说,最有名的,莫过于“竹禅画观音”,以画度慈禧皈依佛门成为“老佛爷”的段子。
话说慈禧太后有天突发奇想,要想在一张五尺长的纸上看到一尊九尺高的观音,天下画家纷纷搁笔,竹禅身怀绝技,独自进宫画完,慈禧大喜。
竹禅巧妙地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他在一张五尺纸上,画了一个正在弯腰拾柳的观音,慈禧看得入迷,对画就拜。竹禅就这样以画度人,从此以后,慈禧就得了一个外号叫“老佛爷”。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存在于从《民间故事》到《脑筋急转弯》等书中。
最后,竹禅是以叶落归根的方式,从上海回到梁平,成为双桂堂第十代方丈,半年后逝世,画断琴消。
琴心
竹禅作为琴人的身影,一直被他的画家身影所覆盖,以至于其墓前楹联和其弟子方炳南所撰《竹禅碑记》,对他的古琴修为不着一字。
竹禅的学琴生涯,是一条神秘之路,现已难考,只是《武汉琴人小传》载:“竹禅上人喜操縵,以普安咒、忆故人、白雪、风雷引、高山、流水等曲最为精彩。”《普陀洛迦新志》记载竹禅“喜抚古琴,其声渊渊,悠扬悦耳,令人万念顿消”,还有峨眉山等地有多幅竹禅所画《抚琴图》流传至今。
熊少华先生说竹禅“而独怀孤往,江海漂泊,寄迹空门,佛光禅影的身世和心境,又与古琴所表现的情绪往往不谋而合,所以,天赋、功力、遭际、心境都成全了竹禅作为古琴大家必备的素质,使他放手一弹,便是旷世之音。”
中国古琴协会会长李祥霆先生说:“《忆故人》产生时代不可考,出自清代后期竹禅和尚,近代彭祉卿家得其传,刊于1937年《今虞》琴刊,几十年来流传甚广。”
竹禅作为琴人,最擅弹的是《忆故人》和《普庵咒》,这两曲恰好完美地表现了他作为琴僧的的两个层面:《普庵咒》弹的是出家意,而《忆故人》则弹的是人间情。
据古琴史家严晓星透露,“文革”后期起常参与琴人聚会的友人回忆,当时的査阜西、吴景略等老辈琴人在一起弹琴,常用《忆故人》一曲开头,无论哪位琴人弹哪种风格,总是很让人感动,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这种特殊的味道,应该来自他们的沧桑人生,来自他们所处的疮痍时代:“座中多是豪英”、山水啸傲的光辉岁月已经远去,收拾残局,却看到故友寥落,不是“又弱一个”,便是存亡未卜。
不止一位当代名家每当弹起《忆故人》,都会想起故去的恩师或是亲友,有人甚至会情不自禁地伏在琴上失声痛哭。
原中国古琴协会会长吴钊先生说:“凡是能琴、爱琴的人,不管是宋徽宗、明宪宗、明崇祯、清雍正、乾隆等帝王,或是董其昌、唐侃、梁诗正等朝廷重臣,还是清云闲、竹禅等高僧或张孔山等道士,在琴的面前,他们完全是真正的文人。他们的主张直接为后来主宰明清以来琴坛几百年的虞山派审美理念和云闲、竹禅等琴僧的艺术创造开了先河。”
师从虞山派名家吴文光先生的知名古琴家杨典,他的古琴独奏专辑《移灯就坐》中就有《忆故人》。在其琴学著作《琴殉》里,杨典说他“第一次打谱此曲时,深深地感到了它动人的伤感和嘶哑的哀怨。仿佛一个古代宫娥的倾诉,我闻到了姻脂的香气浮游在我的屋宇上空,缭绕着我的灵魂;我听到某个因爱情的失落的而绝望的处子,在幽林山涧中向未来的我哭喊;我看到类似红拂、白蛇、梁祝、晴雯、李后主、唐寅、薛涛、鱼玄机、柳如是、聂小倩等等历代情种的幻影,盘旋为一幅上古抒情的无极之图。一般人认为,这是支思念友人的曲子,我觉得是一首描写琴精爱情的作品。”
《名家荟萃忆故人》碟子所附文案里,还有一首给《忆故人》填的词。熊少华说:“出碟子的时候,他们叫我填一个词,要是写袈裟、佛火、禅塔,就局限它了,我觉得《忆故人》是更广泛的人生体验,是人人都有的对亲友、故土的怀念之情。”
这是熊少华第一次填词,可能也是《忆故人》这首曲子第一次有了歌词,因为古琴曲一般是没有词的。
他是用敦煌写经体的小楷写的,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