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镲,这是我国民间在庆典活动及戏剧伴乐中不可缺少的三种打击乐器,除鼓之外,锣和镲又属金属制作的乐器,也称响铜乐器。
长子县民间手工制作响铜乐器久负盛名,享有“铜乐器之乡”的美誉,是中国最早生产响铜乐器的地方。长子县手工制造响铜乐器有1300多年的历史。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地方戏剧、宗教音乐与响铜乐器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响铜乐器能给晋剧、京剧、评剧、梆子腔等戏曲和道教、佛教音乐做伴奏。源于西汉时期的上党乐户吹打乐、以打击乐吹奏乐为主的上党八音会、明末清初以来至今经久不衰的上党梆子、民间闹戏以及各地鼓书、秧歌、道情等地方曲艺艺术的盛行,促使了响铜乐器的生产发展。除此还有受宗教影响,特别是长子和长治两县交界一带,境内寺院繁多,尤其是较大的寺院都有寺庙音乐,供奉神佛时打击、吹奏并举,这里更是少不了响铜乐器。
地方戏曲和宗教音乐的普及,使响铜乐器具有了广泛的社会需求,这也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
在如今的北方许多地区,许多专业剧团和民间社火表演使用的响铜乐器都来自于长子县。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是典型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很多工序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尤其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定音技术更是如此。这些制作技艺是汉族民间匠人在长期劳动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
“定音”环节最考验匠人
县文化部门工作人员来到长子县西南呈村,走进玖兴炉响铜乐器制作地,目睹了响铜乐器的制作过程。
一排较大的厂房里,工匠们干得热火朝天。有的工匠从炉火中取出烧红的毛胚抡锤锻打,有的工匠将毛坯在水里淬火。院北侧有一排隔成一小间一小间的平房,每间小房子里只有一名师傅在工作,个个房门紧闭。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这排小平房就是最后一道工序,在里面工作的都是有一定经验和技术的定音师傅,之所以每个师傅要在隔开的小房子里独立操作,就是避免千锤百打的敲击声相互干扰。
推开一扇房门走进一个操作间,里面的师傅拿着小锤子在不停地敲打手中的“准锣”,隔一会儿再拿起锣锤敲击一下听听发出的声响。正在工作的44岁的郭岩峰师傅,他是传承人闫改好的外甥,学了舅舅的技艺,他干的就是人们常说的“千锤百打、一锤定音”的绝活。郭岩峰说,最关键的是锻打和定音两个环节,锻打是基础,定音是关键。在锻片时,要有4个人共同抡锤锻打来确定一件铜乐器的厚薄和平整度。定音是最后一道程度,也是难点,一个好的定音把式必须熟悉各种戏剧的曲调,有丰富的乐理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千锤打锣,一锤定音”。要掌握这项技术,不仅在学徒期间要有一定的悟性,而且出徒后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他专为晋剧G调马锣定音,因为这项工作很难用量化标准来表示,全凭耳朵来听,耳聪定音才好,所以有些技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