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近期陆续刊登关于庐剧、皖南花鼓戏、巢湖民歌、泗州戏等民间艺术的特别报道,引发诸多网友关注——
瑞香:作为植根于群众“生活土壤”之中而成长起来的地方戏,如今在基层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没有基层这块土壤,再好的戏剧戏曲,也将失去它最主要的生存空间。而且,作为地方剧种的传承,只限于唱腔的学习是不够的,还要深层次、比较系统地学习戏曲内容。
舞蹈家:在众多地方戏曲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今天,各种地方戏曲在求生存求发展之路上不仅需要有政策性的保护和扶持,同时更需要自强自立,发展产业,在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里闯出自己的天地。
龙的传人:要做好剧目营销,培育消费市场。现在人们已很少会主动去接近戏曲、欣赏戏曲;戏曲演出也已不再是现代大众文化消费选择的热门对象。因此今天要让已处在边缘化的戏曲能够走进现代大众的文化欣赏视野,成为现代大众的文化消费选择对象,就要认真做好剧目的市场营销工作,用现代科技力量为传统文化增添腾飞的双翼。
锦瑟五十弦:近年来,京剧、黄梅戏相继进入到了中学课堂,地方戏曲为什么不可以?传统戏剧的普及和传承,应该从娃娃抓起。我呼吁,让传统地方戏曲走进中小学校园,艺术欣赏课,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初步认知。
超人:尽管一些剧种通过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有了“护身符”、进了“保险箱”,非遗在传承和发展中一定要树立产品观念,增强产业意识。这样才能长期地传承下来。
合肥一家:传统地方戏曲在发展产业时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剧目的生产,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精心策划,选好题材,抓好一、二度创作,力求源源不断地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剧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