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称郭文景是“唯一未曾在海外长期居住而建立了国际声望的中国作曲家。” 多年来,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频繁上演,并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约稿,反映了国际乐坛对他的关注和肯定。他是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国内外最活跃和有影响的中国作曲家之一。
郭文景,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作曲教研室主任,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协音乐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理事,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音乐创作》、《爱乐》《歌剧》编委
郭文景祖籍河北,生于重庆,自幼喜欢古典文学和民间传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巴蜀地域风情的熏陶。“文革”时期,1968年山城重庆爆发大规模武斗,枪炮声不绝于耳。父母为了把他留在家中,花8元钱买来一把小提琴,12岁的郭文景从此步入音乐王国。1970年,他考入重庆市歌舞剧团,成为乐队中的一名乐手。197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了当时被禁止的外国交响音乐唱片,这些世界名作令他心驰神往、无心练琴,于是他将自己苦心搜集和手抄的小提琴曲悉数让出,换来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管弦乐法原理》,19岁的郭文景开始了自学作曲。此后,他一面在乐队拉琴,一面为各种演出配器和作曲。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结合使他很快成为歌舞团的作曲好手。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21岁的郭文景带着自己厚厚的一叠作品报考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入学后他先后师从黎英海教授和苏夏教授。大学期间,他创作了钢琴前奏曲《峡》、弦乐四重奏《川江叙事》、大提琴钢琴狂想曲《巴》等作品。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沉郁狂野和奇异,成为了郭文景的典型特征。这种风格的极致,是他的毕业作品交响音诗《川崖悬葬》。1984年3月,该作品在美国首演,是七七级“新潮”作曲家们第一部亮相国际舞台的交响乐作品,自此,郭文景成为中国新一代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