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称郭文景是“唯一未曾在海外长期居住而建立了国际声望的中国作曲家。” 多年来,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频繁上演,并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约稿,反映了国际乐坛对他的关注和肯定。他是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国内外最活跃和有影响的中国作曲家之一。
1983年毕业之后,他回到重庆市歌舞团。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批电影电视音乐。参与影视使他得以到祖国各地采风,丰富了他的民族音乐储备。回重庆期间,他完成了交响音诗《经幡》、《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日后成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交响合唱《蜀道难》等重要作品。1987年4月,他成功地在北京举行了个人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演出了《蜀道难》、《川崖悬葬》等作品。《蜀道难》获巨大成功,并与次年与《川崖悬葬》一起在英国格拉斯哥由BBC交响乐团和合唱团演出。
1990年,郭文景调回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并先后担任作曲系副主任、主任,2001年,他辞去行政职务,专心教学和作曲。
《纽约时报》称郭文景是“唯一未曾在海外长期居住而建立了国际声望的中国作曲家。” 多年来,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频繁上演,并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约稿,反映了国际乐坛对他的关注和肯定。他是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国内外最活跃和有影响的中国作曲家之一。
郭文景的创作体裁非常广泛,涉及歌剧、舞剧、交响乐、合唱、协奏曲、重奏曲、独奏曲、独唱曲、各种规模的民乐曲、话剧配乐、戏曲配乐、影视配乐等多种形式。主要作品有歌剧《狂人日记》、《夜宴》、《凤仪亭》、《李白》,芭蕾舞剧《牡丹亭》、交响乐《蜀道难》、《b小调英雄交响曲》、《远游》,交响音诗《川崖悬葬》、《经幡》,交响序曲《御风万里》,大型民乐合奏《日月山》、民乐组曲《滇西土风》、协奏曲《愁空山》、《野草》,室内乐《戏》、《甲骨文》、《社火》,无伴奏合唱《天地的回声》等。
郭文景的作品具有厚重、宏大、悲壮和有历史感的特点。他的大部份创作,是由“山”这个“固定主题意念”贯穿的。“山”,构成其音乐创作的灵魂核心。如《峡》、《川江叙事》、《巴》、《川崖悬葬》、《蜀道难》、《日月山》、《愁空山》等。甚至在歌剧《李白》中,“山”也是场景和气氛的核心。从他的独奏曲、室内乐、协奏曲、交响乐中,都能感受到苍茫的群山,兀立的险峰,峻峭的悬崖,和穿行其间的大江急流。 但郭文景始终强调“真正的主题,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