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陕西民歌的异军突起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民歌新闻 > 正文
【字体: 】  

陕西民歌的异军突起


生长·【梅篇梅篇】之①

    形象孤绝、艳美,具傲然感,对应地狱、本土文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三国)刘桢《赠从弟》

    陕西是全国唯一的地跨秦岭山脉,北接黄土高原的地区,正因为这种地缘的特殊性,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民间艺术——山歌。同是陕西民歌,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带又有明显的不同风格:陕北民歌粗犷豪放,陕南民歌委婉流畅,关中民歌恢谐有趣,听惯了狂欢的摇滚歌曲,再听听这些原汁原味儿的民歌,简直是种超脱的享受。那从山水间飘飞而来,从农舍、田园里随风入耳的俚曲野调,因其委婉或高亢,给人以清纯而释怀;或因其直白或含蓄,让人凉爽而惬意。

    陕北的信天游,陕南的道情和紫阳小调,再加上关中平原流传至今的各种旋律的各色民间音乐,组成了非常有特点的山歌组合,古老淳朴、生动活泼,这些历史悠久的民族瑰宝正面临着传承保护的现实课题。
陕西民歌起源于生命的发泄

    陕北黄土高原是黄土高原的典型,和周边又相对隔绝,陕北黄土高原内部塬、梁、峁、壑及丘陵、沟川纵横交错的状貌,不仅凸显,而且更具统一性,在这种长期封闭而且稳定的环境下蕴育了这种极具黄土风格特色的音乐——陕北民歌。陕北民歌的风格粗犷豪放,苍凉悠远,形式多样,演唱自由,广义上又称“信天游”,它的曲目非常丰富,是陕北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黄土高原上,既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陕北民歌有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得撩人。这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

    《东方红》、《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革命曲目,激励了一代代人们昂扬斗志改造中国、改变生活,成为激情革命岁月的历史见证;《走西口》、《蓝花花》、《赶牲灵》对心灵的冲击则让每位听者为之动容。

    陕北民歌中有一种歇斯底里的痛,发自内心的,让人隐忍的苦情,是几千年来的陕北人对生活感悟的积淀,是一种文化,象征着一种反抗和力量,有细小的情趣和豪迈的气魄,如同沙漠中仙人掌一样顽强,充满勃勃的生命力,既沧桑又辛辣,这是很多人喜欢它的原因,喜欢它,并从中感识滋味,汲取营养,虽说有很多歌我们都叫不上名字,很多歌都不知道完整的词,但在听它的时候,早已神驰境外,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艺术瑰宝根植民间的乡土之音
陕南民歌是陕西省继陕北民歌之后又一民间音乐艺术瑰宝。

    紫阳县地处陕西省南部边陲,汉水上游,秦岭和大巴山之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素有歌乡、茶乡的美誉。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在辛勤劳动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山歌。无论是在山间小道、江河之滨还是农家小院,随时随处都可以听到或婉转悠扬、或高亢粗犷、或细腻中有野性的歌声,那就是闻名遐迩的紫阳民歌。

    在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中,一曲动听的“郎在对门唱山歌”更是将动听紫阳山歌唱向了世界。这只是紫阳山歌中的一个缩影,但足见令人品味到其信手拈来的妙喻和夸张的艺术烹饪出的无穷美味。

    还有陕西关中方言歌曲也独有特色。以“十三狼”为例,近10年来,土生土长的“十三狼”坚持用摇滚演唱陕西关中方言歌曲,他原生态的秦歌演唱方式受到广大粉丝的喜爱,引起国家及地方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秦歌在网络上也深受网友喜爱,彩铃作品广为传播。著名文化学者汗青深有感慨地说:“秦歌是在陕西民歌和戏曲的基础上创作,用关中方言演唱的歌曲,是关中百姓的肺腑之声,是关中平原的乡土之音,是关中文化的历史积淀,是关中民俗的艺术结晶。”“十三狼”相继出版发行了《月圆回家》、《秦娃》、《八大怪》、《老陕俗语》、《异乡寻梦》、《大长安》、《Bi? ang biang 面》等专辑。柴根儿是陕北府谷县的一位老艺术家,享有“陕北民歌活化石”的美称,曾在多部电影电视片以及中央电视台演唱,柴根儿的演唱粗犷洗练,声腔变化丰富,韵味无穷,独树一帜,在音乐语汇和艺术表现方面均有很高的价值,他所唱的曲目多数只有他一个人会唱,可谓珍稀之品。出版《二道圪梁——柴根儿陕北民歌清唱专辑》时,西安九音唱片公司艺术总监薛九英带着学生在府谷柴根儿老人家窑洞录音,那是八月酷暑,他们买了西瓜,录一首,溜一牙西瓜,一连录了三天三夜,柴根儿老人的歌还没有唱完。这是为啥呢?因为老人是见甚唱甚,想甚唱甚,对他来说,唱歌就像说话吃饭一样,再自然不过,所以,谁知道他肚子里的歌到底有多少呢?

    这些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或“苦心推敲”之作,而是山民在经久的辛勤劳作中用真情实感煮酿出的沁肺爽喉壮色的美酒。这些唱着的人才是真正的文者、歌者、乐者。保护传承原生态音乐要有突破。历史上,陕西民歌都是口传心授、自然传承的结果。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各级文艺工作者的大规模的采风才形成了今天的文字资料。近半个世纪来,通过几辈人的努力使之传承至今。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经济基础的匮乏,思维观念的滞后,加之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使陕西民歌这一原生态的音乐种类濒临消亡。

    据专家考证,渭南的秧歌、商洛的花鼓来源于紫阳民歌中的八岔。1982年,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先生在考察了紫阳民歌中的汉江号子后认为,汉江号子在全国民歌中很有影响力。老艺术家张喻用紫阳民歌元素创作了大型歌剧《红梅岭》。在《中国民歌集成——陕西篇》中,收录紫阳民歌90多首;《中国民歌词典》“陕南民歌”条目中列举了9首民歌,其中紫阳民歌占5首。紫阳民歌作为陕南民歌文化的代表被学术界所公认,引起文艺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2003年紫阳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紫阳民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原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贺艺认为,陕北民歌的自身发展要有突破,题材要广泛,形式要多样。他建议,一是保留原有的陕北传统民歌,以自然形态的风格演唱;二是对原有的传统民歌进行改编;三是用陕北民歌素材创作各类型的声乐、器乐作品,包括独唱、重唱、合唱以及民族管弦乐、交响乐、歌舞、音乐剧、舞剧等作品;四是唱法多样化,既可以有民族民间唱法,也可以有流行、美声唱法,还可以引入摇滚唱法。将陕北民歌唱好,让众人听了喜欢,才是最好的传承发展。

    就在上个月结束的我省第六届艺术节上,由榆林市文工团有限公司选送的大型现代眉户剧《山沟沟里的年轻人》获得戏剧类最高奖优秀剧目奖,由陕西演艺集团歌舞剧院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大型歌舞音画《金格灿灿彩》获得音乐歌舞类最高奖优秀演出奖。

保护民歌必须唤起民众自觉意识

    陕西民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除少部分在流传过程中经人记载形成了文本,绝大多数都只能存活在民众脑海之中。

    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保护主体也正在逐渐地衰竭。因此,唤起民众的自觉意识是当务之急,这也是实施保护民歌的首要条件。

三秦都市报   新闻录入:施宇    责任编辑:施宇 更新时间:2011/12/27 10:49:30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