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剧院历时8年、精心打造的新编历史故事剧《韩非子》,今年春夏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演出后,反响热烈。越剧表演艺术家钱惠丽塑造的韩非形象鲜活灵动,别具一格。她在剧中唱腔、表演上的突破与创新,带给戏迷与观众难忘的艺术享受。
越剧“头牌小生”钱惠丽以《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厢记》中的张生等艺术形象深得观众喜爱。虽然她创纪录地演了1000多场《红楼梦》,扮了20多年贾宝玉,却一直希望在潜心传承“徐派”艺术中不断突破、创新。
钱惠丽先后排演了《紫玉钗》、《真假驸马》、《啼笑因缘》、《玉簪记》、《舞台姐妹》等多部大戏,并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大奖,但她并不满足。
以前辈艺术家尚长荣“做平常人,演不平常戏”为艺术追求的钱惠丽一直在寻找机会。一次,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卢昂建议她把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搬上越剧舞台,钱惠丽跃跃欲试,心驰神往。然而,将韩非这样的战国大思想家搬上越剧舞台,对编创人员和主演都是一次不小的冒险和挑战。“酝酿八载,十六易稿,只想尝试着为越剧做一次探索——纤柔委婉、诗意缠绵之越剧,能否展现那个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英雄年代?莺啭燕啼、温润呢哝之越音,能否唱响一个思想者铿锵豪迈的悲壮情怀?”卢昂在《韩非子》公演前写下的这段话,道出排演该剧的担忧与思考。
《韩非子》以波澜壮阔的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为背景,讲述了大思想家韩非与秦王嬴政从相知相赏到冰炭难容、与宁阳公主互相仰慕却难成眷属的历史悲剧和爱情绝唱。该剧在舞美、唱腔、人物造型等方面,以大写意的手法,融古典神韵与现代审美为一体,力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和谐统一,开拓了越剧创作的新局面。
尤为可贵的是,钱惠丽精心塑造的韩非冷峻悲愤,大气豪放,一改以往她扮演的潇洒飘逸的公子形象。为表达韩非面临的丧国之痛,钱惠丽借用老生的形态表现人物的沉稳、悲怆。她将唱、念、做、舞都处理得一板一眼,张弛有度。她运腔娴熟的演唱,更是收放自如,令听者动容。
钱惠丽从艺28年,从乡村“草台班”唱到上海大舞台,除了恩师徐玉兰等前辈的辛勤培育、扶持,她在表演艺术上不断探索的动力主要来自她对越剧和观众的热爱。钱惠丽说,越剧的百年是与一代又一代观众相濡以沫、共生共荣的百年。越剧这一传统戏曲艺术在现代文明中仍然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诗情画意的表现形式滋养、吸引着许多观众,根本原因就是越剧始终有观众情怀,始终把观众作为起点和终点。“越剧影响了我的一生。” 钱惠丽说。为了留住老观众,吸引新观众,钱惠丽积极参加上海越剧南方行、西部行、东北行等巡演,还到清华、北大、复旦等院校举办越剧讲座。
钱惠丽的不断探索结下了累累硕果。演老师传下的剧目,她努力做到既蕴宗师情韵,也显个人本色。戏剧评论家认为她主演的贾宝玉已然是“钱惠丽的贾宝玉”,她主演的新老版《红楼梦》已成为国内外演出市场最受欢迎的品牌剧目。创排新戏,钱惠丽更是发挥自己所长,追求突破、创新。扮演《勿忘曲》中的民间诗人,她大胆尝试,在戏曲程式中糅进西部地区的音乐舞蹈元素,突出了人物的侠义多情、粗犷豪放。在《真假驸马》中一人饰董文伯、董文仲两角的钱惠丽,运用反差强烈的“徐派”、“尹派”声腔演唱,使性格迥异的两个人物都十分出彩。
钱惠丽的众多戏迷喜欢她的表演,敬慕她的艺德和人品。今年初,戏迷们自费为她编印的纪念册《惠声丽影》图文并茂,令她感动不已。戏迷们为她创立的网络小家“惠星时空”已有10年。只要有空,钱惠丽就会上网与天南地北的戏迷们倾心交流,以便多渠道了解观众的需求。她说,越剧的发展创新,一方面要吸收、借鉴京剧、话剧、昆曲、电影、歌剧等姐妹艺术的表现方法,另一方面要关注现实并研究观众。越剧的生存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必须坚持剧种雅俗共赏的品性,始终与观众心心相印。
担任上海越剧院副院长后,钱惠丽更加注重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她说,创新离不开人才。只有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贡献卓著、深受观众喜爱的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才能使越剧艺术绽放出与伟大时代相映成辉的光彩。
图系钱惠丽在新剧《韩非子》中扮演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