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晚,大弦子戏“依团代传”阶段性成果汇报演出在梨园剧场举行,大弦子戏代表性传承人王秀兰和新秀同台演出。大弦子戏唱段重新搬上舞台,受到观众的极大欢迎,既丰富了菏泽市戏剧院剧团的演出内容,扩大了自身影响,同时也对大弦子戏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下,我市戏曲不断推陈出新,展露出新容颜。
菏泽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 戏曲在菏泽有很深的根基,凡有影响之剧种,在此皆有流布、演变之迹。
根植于鲁西南平原的地方剧种,经过几百年的积淀、锤炼,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特质与风采,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相当的位置。主要剧种有山东梆子、枣梆、柳子戏、大弦子戏、两夹弦、大平调、四平调、豫剧等。
我市地方戏曲在山东戏曲史中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在漫长的戏曲演出实践中,培育出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著名演员。早在三十年代,菏泽地区的演员黄儒秀、王锡堂、刘德润等与“豫剧皇后”陈素真同台演出,响遍豫东一带。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崔兰田、赵义庭以及张敬盟等都出自菏泽这块戏曲沃土。
戏曲业绩辉煌
戏曲作为菏泽的资源,有其鲜明的特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我市城乡,男女老少均可咿呀成韵,呼呵成腔;上千部优秀剧目广泛流布,经久不衰。目前,我市共有8个剧种,11个专业剧团(其中市级2个,县级9个),各种民营剧团40多个,从业人员3000余人。
为整合地方戏曲资源,2001年10月, 菏泽成立了市戏剧院,将豫剧团、枣梆剧团纳入戏剧院统一管理。创作了现代戏《山东汉子》,通过精品工程的打造和剧目更新,使剧团面貌发生了巨变。在菏泽戏剧院的带动下,各县区剧团相继恢复,并通过汇演搞展演,推出新剧目,担负起传承地方剧种的责任。牡丹区推出了《圣祖尧王》,郓城推出了《选村官》等。
我市演员宋秀敏代表山东省参加2003年中国戏曲红梅大赛,获得金奖。 两夹弦《三拉房》、《站花墙》、《拴娃娃》和柳子戏 《孙安动本》、《张飞闯辕门》等多次进京演出。
近几年,我市大力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先后创作和生产了一系列艺术精品,《龙门渡口》、 《选村官》等先后被评为山东省 “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包公卖官》、《山东汉子》、《天职》等先后在省艺术节上获奖。特别是大型现代戏山东梆子《山东汉子》, 在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获提名剧目奖第12名 。
我市成功举办了“菏泽市首届中青年戏曲演员大赛暨十大名演评选”活动。这些艺术精品的创作和生产,培养、锻炼了一批艺术新秀。章兰、朱巧云、李新花、朱桂芹先后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孙鸿雁夺得河南电视台“梨园春”五年擂主争霸赛金奖第一名。
近年来,戏曲茶座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成为我市演出娱乐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丰富和发展了戏曲的传播形式,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此外,菏泽市和各县区还相继成立了各个剧种的戏迷俱乐部。
2006年,我市成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梆子、枣梆、大平调、两夹弦、四平调、大弦子戏入选山东省首批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戏曲学院地方戏教学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暨中国地方戏名家演唱会2008年4月18日在菏泽市举行。
戏曲事业前景美好
2月17日(元宵节)晚,2011元宵节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菏泽大剧院隆重举行。台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风采的展示,台下喝彩声不断,红红火火的景象,令市民的脸笑开了花。
市戏剧院院长徐向东对戏曲事业发展充满希望。他说,下一步戏剧院将加大艺术生产、打造更多艺术精品,适应大剧院演出的需要。
为了切实抓好戏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至今市戏剧院已举办三届戏曲班。在举办戏曲班的同时,还将大弦子戏的传承人(老艺人)和剧团优秀演员组织起来,于今年初在艺术学校举办了大弦子戏强化培训班。培训中青年演员19人,目前这批学员已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
大弦子戏代表性传承人王秀兰告诉记者:“从剧团挑选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大都有着一定的艺术功底和舞台经验,能显著提高大弦子戏的传承质量,避免新招收的学员没有基础、接受能力差的弊端。把唱腔学会,就能上台。如果新成立一个团,几十个人,一年两年也登不了台。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依团代传"这个办法有效地解决了大弦子戏目前有剧种无剧团、有技艺无人传的难题。”
中国戏曲学院是我国戏曲的最高学府,被誉为我国戏曲人才的摇篮。与其合作,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对菏泽戏曲文化的拉动更大。
山东梆子剧团团长杨俊华说:“我们将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将以精品带团队,以精品打造名演员,以培养出影响全国的名演员带动戏剧院的发展,使菏泽戏曲之乡名扬全国。”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梆子剧团主演宋秀敏说:“戏曲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事业前途一片光明。”